返回

中国人留学史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容闳及其赴美幼童
与宝奎谓我曰:“自到馆,目见不满二十人。”余曰:“读书之处,得此清静琅嬛也。”方到之日,女师为理衣箱,派书几,有大抽屉。二人同一大榻,被褥全备。夜俟其睡,熄灯。余见其师将二人所用洋布手巾缝边,嘱二人取苹果馈余与兰生。取携能应对。现即将日用起居,随时随地教一句,写一句。其读书之时,亦九点起,四点止。

    从祁兆熙的记述可以看出,留美幼童与接纳照料他们的美国家庭关系是非常亲密无间、融洽和睦的。美国友人对此也有评述。玛丽·L·巴特拉小姐当年曾照料和指导吴仰曾等多名留美幼童,她在给吴仰曾的母亲吴夫人的信中说道:“我们确信,当你看到你的孩子已长大成人时,一定是引以为荣的。在过去他留美的漫长岁月里,他和我们共处,使我们颇难分离。在学业上、在品行上他都是努力上进,我们坚信他将是一个有用的公民来服务他自己的国家,他将荣耀他自己和他父母之名。”在美国友好人士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幼童们已能听懂英语并熟悉了环境。

    为了更好地对留学生进行管理,1874年,在容闳的建议下,清政府花4.3万美元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德福市建造了一座三层楼房,内有一间大课堂专供教授汉语用,还有餐厅、浴室、厨房、卧室及监督教员们的办公室,能同时容纳75人住宿。1875年,容闳等人迁入这座大楼办公,并正式将它命名为留学事务所。

    赴美学童们均由监督及教习管教,既要学习英文,又要学习汉语,并且以英语为主课。他们年龄小,聪明伶俐,学习英语进步很快。汉语教习也对学生们抓得很紧,孩童们一般是三人结伴到留学事务所学习。每次去12人,以两周为期,然后依次轮换。主要是学习读书写字、讲解作论。学生们的作息是很有规律的,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九十点才睡,连家信也规定每月写两次。除了学习正规课程外,他们还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如打球、跳舞,以及外出游览等。1876年,幼童们曾前往费城参加美国独立100周年纪念博览大会,在整个参观期间,他们对人有礼貌,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丝毫没有害怕畏缩的神情,深得美国人士的称赞。中国工商界代表李圭曾在博览大会上见到这些留美幼童,还主动同他们进行了交谈。

    问:此会究有益否?

    曰: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见识。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各国交谊,益处甚大。我侪动身之先,馆师嘱将会内所闻,随意记载,回馆后各作洋文议论一篇,再译为华文。

    问:何物最佳?

    曰:外国印字法,中国雕牙器。

    问:想家否?

    曰:想也无益,惟有一意攻书,回家终有日耳。

    问:饮食起居何若?

    曰:饮食似较洁净,起居有定时,亦有时必须行动,舒畅气血,尤却病良法也。

    问:各居停主人照料何若?

    曰:照料若其子弟,稍有感冒,尤关切;而哈地水土宜人,病亦少。

    问:何以作洋人装束?

    曰:不改装有时不便,我侪规矩惟不去发辫,不入礼拜堂两事耳。

    谈话后,李圭非常满意,认为:“言皆简捷有理,心甚爱之。西学所造,正未可量。”他在日记中激动地感叹:

    闻西国作人,主意不尚虚文,专务实效。是以课程简而严,教法详而挚,师弟间情洽如骨肉。尤善在默识心通,不尚诵读,则食而不化之患除;宁静舒畅,不尚拘束,则郁而不通之病去。虽游览也,必就所见闻令作文。是不徒游览,正用以励学,而审其智识也。且其不赏而劝,不怒而惩,则又巧捷顽钝之弊,亦无由以生。是诸幼童,孰有不就陶熔而成令器哉!

    从中国留美幼童身上,李圭看到了西方教育的优越性,对中国封建教育、八股科举的迂腐浅薄、机械灌输、培养奴性进行了批驳。

    1877年,头两批幼童已有50多人升入中学,有18人已升入大学。李鸿章等清朝官吏出于办洋务的需要,希望留学生们成为开矿、机械、造船、邮电及各种军事、工业技术的人才。这年3月6日,李鸿章给留学事务所来信指出:“中国所亟宜讲求者,煤铁五金之矿,……出洋学生内有颖异可造之材,望送入矿务学堂,先穷究其理器,一二年后再令游览美国五金矿所,或暂充工役,或随同研究必自能辨识地产之有无厚薄?机器之如何用法?融会贯通,可得上等考单,确有把握,然后遣回,再发往各省矿局试用,庶于国计有裨,千祈留意。”因此,大多数留学生在美国的中学毕业后,基本上分别进入各类工科专业学习,如詹天佑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欧阳赓入耶鲁大学学机械工程,吴仰曾入哥伦比亚大学矿冶学院学习,许多人进入斯梯文工业学校。他们在课余还广泛涉猎各类社会科学著作,在思想、生活以及习惯等方面都深受美国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他们勤奋好学,在各方面都进步很快,赢得了美国方面的好评。美国友人在一封联名致清政府总理衙门的信中高度评价了他们:“贵国派遣之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