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名胜古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明清皇家宫苑的兴衰
八庙(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象寺、溥善寺),由朝廷派驻喇嘛,发放银饷。八庙的建筑融合了汉藏建筑的特点,是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实证。其中规模较大而又较有特色的是普宁寺、普乐寺、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乘之庙。 普宁寺又名大佛寺,因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五月清军平定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汗的叛乱而建。前半部为一般佛寺的伽蓝式布局。后半部则是在九米多的高台上建筑的藏式庙宇,布局为曼荼罗式(佛教密宗术语,即坛或道场)。主殿大乘阁象征须弥山,四周有黑、白、红、绿四种颜色的塔,两侧有日殿月殿。阁的前后左右分别有梯形殿,假山上有方形殿、月形殿和日形殿,代表佛经中所说的四大部洲,另有八个不同形状的白色小台,代表八小部洲,构成了佛教所认识的宇宙形象。大乘阁气势雄伟,是我国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阁内大佛高21.85米,有42只手,为我国著名木雕大佛之一。普乐寺俗称圆亭子。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内有一座巨大的阇〔du都〕城(即城台,是曼荼罗式的变体),高35.5米。分三层,第一第二层为方形石台。一层有门殿三间,四周有72间围廊连接四个门。第二层台上四角和四面有八座喇嘛塔,形制相同而颜色各异。第三层为圆形石台,中间建木制圆形高阁,式样仿天坛祈年殿,名旭光阁。阁内正中又建一小型阇城,中间是木制曼荼罗,内供上乐王佛。阁顶藻井的雕刻极其细致。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是为西藏班禅六世进京朝贺乾隆70岁寿庆而建的,又称班禅行宫。平顶红台、鎏金瓦顶和藏式窗户都仿照班禅在日喀则的住所扎什伦布寺,但平面布局、结构形式和材料装修则结合了汉族传统的手法。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建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内有近40座大小建筑,以藏式为主,外形颇似布达拉宫。

    清政府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活动,缓和民族矛盾,调节外交关系。因此承德不仅是清帝与后妃们避暑的胜地,也成为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明孝陵

    明清两代帝王的陵墓集中在北京附近,唯有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整个陵墓的建设共用了30年,面积很大,周长达22.5公里,四周建围墙,内植松树10万株,养鹿千头。外面还专设孝陵卫,有5000到10000名军士守卫陵区。现地面建筑尚存碑亭、石像翁仲路、享殿石台基、方城等。孝陵旁的灵谷寺,在明代规模宏伟,是为修孝陵而将五六座寺庵迁到这里合并而成的。其中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的无梁殿,不用梁柱,不用寸木,自殿基到殿顶,全用巨砖砌成券洞穹窿顶,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砖建无梁殿。

    

明十三陵

    在北京昌平县,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历经230多年,先后建立了13座皇帝陵墓,所以统称明十三陵。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共占地40平方公里,陵区周围建有陵墙,设10个关口。有一条南北向的总神路通向各陵。沿神路建有石牌坊、下马碑、大红门、神功圣德碑、神道柱、石像生、棂星门等。各陵布局大致相同,前有石碑、陵墙、稜恩门和稜恩殿、棂星门、石五供、明楼等。明楼上立石碑,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十三陵各陵大小规模不一,一般来说,皇帝在位时间长,世道也较太平的年头,修陵用的时间长,规模就大,地面建筑也较豪华。明成祖的长陵、世宗的永陵、神宗的定陵是比较讲究的大陵。其中定陵已经发掘,于公元1959年建成博物馆。这座地下宫殿的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曾轰动全国,宫内共有七座整块汉白玉雕的大门,每扇重达四吨。五个殿堂全部用石质拱券结构,没有梁柱,中殿陈设祭器。两皇后的棺椁与神宗的棺椁都放在后殿的棺床上。地宫中还出土了许多殉葬物品,有皇帝的谥宝、谥册、金冠玉带等各种金银玉器和丝织品,工艺水平极高,这些珍贵文物目前都在定陵博物馆的陈列室内展出。

    

清帝陵

    分为东西两处。东陵在河北遵化县马兰峪,外围至少有500多里。埋葬着五个皇帝,15个皇后,136个妃子。各陵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分布在东西两侧。皇帝与后妃分陵而葬,不像明代那样合葬一穴。西陵在河北易县梁各庄附近,周围大约一百七八十里。葬着四个皇帝,九个皇后,27个妃子。以雍正的泰陵为中心。东陵和西陵周围都有面积广大的绿化区,陵区内布局整齐划一,讲究对称和均衡。陵丘形制都像高桩馒头,外面绕有一圈围墙,前有琉璃影壁一座,通往地宫的隧道就在这下面,不像明帝陵的入口那么隐秘。清帝陵不但地面和地宫建筑富丽豪华,而且还有大量珍贵的殉葬品,乾隆和慈禧的陵寝最为奢侈。所以从本世纪初开始,这里就不断遭到抢劫。八国联军抢走了东陵所有的金银祭器以及西陵地面上一切值钱的东西。清王朝覆灭后,封建军阀又盘踞在这里大肆盗窃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