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长安寺内有两棵传为元代所植的白皮松,树皮有药用。灵光寺内原有辽代招仙塔,塔被八国联军烧毁后,从塔基内发现了金天会七年(公元963年)藏的“释迦牟尼佛灵牙”。佛教典籍上记载释迦牟尼死后火化时留下四颗牙齿,其中一颗传入中国,安放在北京西山招仙塔里。1964年已重修一座高51米的佛牙塔,供奉这颗佛牙舍利。
雍和宫
北京东城的雍和宫,原是清朝雍正帝当皇子时的官邸。他登基以后将雍王府改为行宫,称雍和宫。死后又停灵在雍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为喇嘛庙,成为喇嘛黄教的上院。其建筑基本以汉族风格为主,同时结合了藏族寺院的某些特点。全寺分三路,中路有七进院落,五进殿宇。左右两路是各种配殿、配楼。其中最辉煌壮观的建筑是法轮殿和万福阁。法轮殿是雍和宫内最重要的建筑。平面呈十字形,正殿七开间,东西两边配殿面阔五间,两侧还各有垛楼一座。殿内供奉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铜像,高15米多。像的背后有五百罗汉山,是用檀香木雕成的山形,再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成五百罗汉。殿内东西两壁用鲜艳的色彩画着以释迦牟尼故事为题材的壁画,采用藏画的传统技法。殿内还存放着大藏经和续藏经,是两部用藏文写的重要佛教经典。
万福阁是乾隆年间增修的。达赖七世为感谢乾隆平定珠尔默特那木札勒郡王的叛乱,将廓尔喀国(今尼泊尔)国王从印度运来的一棵巨大的白檀树买来,从西藏运到雍和宫。白檀直径三米,汉藏工匠通力合作,将整根白檀木雕成了地上高达18米,地下8米的迈达拉(即弥勒站像)大佛像。然后拆掉原来的观音殿,先作好殿基和佛坛,把大佛安好,再开工建阁。所以北京人传说:“先有大佛像,后有雍和宫。”指的就是这件事。白檀木大佛全身贴满金箔,镶嵌着珠宝。头戴点缀宝石的金冠,颈悬长达一米的硕大朝珠,全用宝石官料制成。大佛身上的花纹精美,珠宝璎珞缠身,腰里还挂着串珠的花篮,装饰极为华贵。为了使人们便于观瞻大佛,万福阁内沿佛像四周列柱,搭接梁枋,架起了紧贴四壁、像环绕的走廊一样的楼层,共三层。从地面到阁顶形成一个竖井般的大空间。人们可以沿着楼梯和环形走廊从各个角度来看大佛。第三层四壁装着槅扇花窗,自然光射进阁内,照亮了大佛的上身。万福阁两侧还建有两座较小的延绥阁和永康阁,三阁之间用木梁架起两座飞廊,使三阁连成造型新奇的整体。
承德避暑山庄
清代帝王除了在北京大造园林以外,还在承德地区兴建了避暑的行宫。承德原名热河,地处长城古北口外。康熙在这里设置围场以训练满蒙八旗军,并在北京到围场途中修建多处行宫。热河行宫又称避暑山庄或承德离宫,园内原有宫殿庭园、寺庙等各种建筑物约120处,风景点72处。山庄内的建筑不用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而是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基调,取自然山水的本色,兼有江南塞北的园林之美。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周围绕以虎皮石墙,随山势起伏,长达10公里,有大小10个门出入。
山庄共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三部分。宫殿区内的正宫大殿名澹泊敬诚殿,全用楠木,又叫楠木殿。每当夏季,殿内楠木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周围回廊曲折,使庭院显得分外清旷、幽深。正宫后面的烟波致爽殿,是清帝的寝宫,后有一座二层楼,可登临俯瞰群峰朝岚夕霭。宫殿区北部有一组建筑,主殿名“万壑松风”,是清帝读书、批阅奏章和接见官员的地方。东部的一组宫殿,有勤政殿,是清帝处理朝政的别殿。 另有一座清音阁,与紫禁城里的畅音阁和颐和园里的德和园大戏楼并列为清代宫廷三大戏台。
苑景区内湖区的主要风景点有如意洲。洲北的青莲岛上有一座烟雨楼,是仿照浙江嘉兴南湖中的烟雨楼建成的。洲东侧湖中有一座用石砌筑的假山,仿照镇江金山寺的意境而建,也名“金山”,上有殿阁,俗称“金山亭”,是湖区的制高点,与烟雨楼同为避暑山庄有代表性的风景点。平原区的主要风景点是万树园,园内没有建筑,只是按蒙古习俗设置蒙古包和活动房屋。清帝常在此举行马技、杂技、摔跤、放焰火等活动。北部的文津阁,是皇家七大藏书楼之一。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又称“北四阁”。山峦区最著名的风景点是梨树峪,因种有万树梨花而得名。每到春季,花香袭人,花色如雪。此外山庄东边的棒锤山上,有一巨大的石棒锤斜立,顶宽下窄,为承德一大奇观。芳园居的山岭上有“锤锋落照”亭,专为观此奇景而造。总之,避暑山庄将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康熙和乾隆经常来此巡幸,接待漠北、漠南、青海、新疆的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西藏、四川等地的苗族、藏族以及台湾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邻国的使节也来避暑山庄觐见皇帝。
外八庙
为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避暑山庄周围还建起了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