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名胜古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两宋山水景观的开发
毁于兵火。明清两代又六次废毁重建,现存大殿为清代遗存。天王殿内弥勒佛坐像背后有用整块香樟木雕的韦驮像,是南宋遗物。吴越国遗物仅存天王殿前的两座石经幢。飞来峰上有五代、宋、元时石刻造像380余尊,青林洞右岩壁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菩萨作于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是飞来峰最古的造像。宋代造像大多结构完整,技法精湛。北宋时,杭州已成为东南第一州。南宋迁都不久,高宗就开始在杭州修建都城和宫城。西湖四周造起无数行宫御苑、水阁别馆,御道渠岸遍植桃李垂柳,御街两边店铺林立,南宋君臣终日在湖山之间寻欢作乐。现在西湖有几处著名的风景点,就是在南宋时形成的。如“柳浪闻莺”,原是南宋小朝廷的御花园。这一带位于西湖南岸,柳树极多,春风吹过,柳翻绿浪,处处传来莺啼燕语。又如“曲院风荷”,南宋时在灵隐路洪春桥南有一家酿造官酒的曲院,院里种植荷花,花开时香风四起,取名“曲院荷风”。到清康熙年间,在此引种荷花,建亭立碑,改为“曲院风荷”。又如“花港观鱼”,南宋时苏堤第三桥和西岸第四桥相对,其间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流到山下的卢园,注入西湖。卢园是宋内侍官卢允升的别墅,园中凿池养鱼。南宋著名宫廷画师马远画西湖十景时,将卢园列入,称为“花港观鱼”。现已扩大为一个占地20多公顷的大公园,发展了花、港、鱼的特色。

    

孤山

    在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间有一座岛屿,东连白堤,西接西冷〔ling 伶〕桥,高38米,称为孤山。这里的名胜很多。北宋初年诗人林和靖隐居在此,终身不做官,也不婚娶。种了300株梅花,养了一只鹤,有“梅妻鹤子”的佳话传世。他有一首著名的《梅花》诗,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句,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梅花的姿态和神韵,一直受到人们称赏。他死后就葬在孤山。墓畔有放鹤亭和梅亭。孤山南麓还有文澜阁,是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七座皇家藏书楼之一。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淙阁并称“江南三阁”。三阁中目前仅剩这座文澜阁,所以格外珍贵。文澜阁西原为康熙、乾隆所建的圣因寺行宫,现为中山公园。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的墓在孤山西端西泠桥畔。孤山上的西泠印社,是我国近代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筹建,公元1913年召开成立大会,公推著名书画家和金石学家吴昌硕为社长。印社内楼阁亭馆十分雅静,保存着清代印人的画像石刻。

    

桂林山水

    指分布在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沿漓江河谷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水风景。这一带是典型的岩溶地形,山都是平地拔起,势如削成。奇峰罗列,有如竹笋和长剑。山中岩洞里各种石乳、石笋、石花、石幔组成千姿百态的奇景。漓江从兴安县苗儿山发源,流经桂林,在千峰之间穿过,江水清澈见底,波平如镜。

    桂林之美,有天巧也有人工。不少著名山峰、岩洞,从南朝到唐代就已陆续开发兴建,周围都有历代古建筑点缀,山上和洞中还有许多摩崖石刻。到宋代,来此造像题刻的人更多。如叠彩山风洞内的几十尊摩崖造像,都是宋代的雕刻品,计25龛,97躯,有佛、菩萨、供养人等,多为北宋风格。芦笛岩内也保存着不少宋人的题壁墨书。七星岩内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的《碧虚铭》石刻,文章书法都很好。伏波山还珠洞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有宋代书画家米芾〔fu 伏〕的自画像和题词,南宋方信孺摹刻。据记载,米芾自我写真,传世的有几种。一种是穿着古人衣冠的,上有米芾之子米友仁审定的赞跋,像高一尺三寸,站立姿势,神态潇洒自然,是很珍贵的绘画史资料,还珠洞内所刻的就是这一幅。象鼻山水月洞旁崖壁上有60多件摩崖石刻,也多数是宋刻。其中有陆游的诗札,张孝祥的《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这三人都是南宋时著名的爱国诗人。桂林著名的石刻区还有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的龙隐洞和龙隐岩。这里岩壁石刻密布,有“壁无完石”之称,因而被命名为“桂海碑林”。两处合计唐代至清代的石刻210多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元和党籍碑》。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蔡京为相,将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反对新法的保守党人司马光、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等309人,列为奸党,由徽宗颁令全国刻石立碑。第二年彗星出现,徽宗认为不祥,又诏令全国毁碑。现存此碑是时隔93年以后,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由元祐党人梁焘的曾孙梁律重刻的。另一块名碑是《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王朝派狄青、余靖等平定僮族侬智高的史实。侬智高是11世纪40年代邕〔yong庸〕州左右江流域侬氏大姓的首领,曾企图割据岭南,自称皇帝。他率军一直打到广州,沿途烧杀百姓,后被宋军击败,逃入大理国。桂海碑林中宋代名人的题诗题名也很多,如北宋诗人石曼卿的巨鹿介题名石刻,黄庭坚所写的南朝文人颜延之所作《五君咏》等等。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阳朔县在桂林东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