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为中古散文的典范。纪念韩愈和柳宗元的祠堂也成为重要的名胜。
韩文公祠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曾两次被贬到岭南(今广东)。第一ib.次因上书唐德宗,请求宽免农民的赋税,被贬到广东阳山任县令。他在阳山能体察民情,断案公正,深受百姓爱戴。阳山城北的牧民山后来因此而改名为贤令山。山腰有一座石灰岩溶洞,因韩愈常和青年士子来此游息吟诗,所以名为游息洞。洞前有线刻的韩愈画像碑。洞口崖壁布满历代诗刻。洞外山坡上有一片石丛,中有一块巨石,上刻“千巖表”三个大字,是韩愈手迹,旁边还有韩愈署名的铭语:“万石丛中,巍然独尊,与岁寒君,相契无言。”意思是说这块岩石在万石丛中的尊雄之状,可称千岩之表(表即突出的意思)。它的精神和岁寒的松柏一样,彼此是如此默契。此外,韩愈还曾从阳山上溯连州,为贬到那里的名士王仲舒所建的亭作记,命名为“燕喜亭”。现燕喜亭仍在广东连县城东,前傍海阳湖,后靠中峰山,周围景色清雅。
韩愈第二次被贬是因为上表谏阻唐宪宗把佛骨迎进宫内。这次贬到潮州,仅八个月。潮州韩文公祠建于北宋咸平年间,以后历代重修。祠堂座落在潮州城东的笔架山麓,面临韩江。前后共两进院落。内有40多块石刻碑记,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轼所撰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这是苏轼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四句话概括了韩愈一生的品格和德业,以及他的学说和文章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准确精辟,极有气势。潮州韩文公祠也因这篇文章而更加出名。
柳侯祠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唐顺宗永贞年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大力推行改革。但永贞改革七个月就失败了,他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10年后调回京师,随即又调为柳州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里,根据当地民俗设立教令和禁令,设法解决当地穷人用子女当抵押借钱的问题,使上千人回家,免作奴婢。他还指点了不少考进士的文人,对当地的开化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以后,韩愈为他写了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柳州人民为纪念柳宗元,建了一座罗池庙。韩愈又为之撰写《柳州罗池庙碑》,碑后附诗一篇。宋徽宗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罗池庙改名为柳侯祠。现存建筑是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建的。祠周围已辟为柳侯公园。祠前的“柑香亭”,传说是柳宗元讲学、会客、种柑的地面。祠内有著名的“荔子碑”,即韩愈所撰罗池庙碑,因罗池庙诗第一句“荔子丹兮蕉黄”而得名。碑文是苏轼的手迹,所以称为“韩诗苏书柳事碑”。另有“龙城石刻”,传说是柳宗元的手迹。祠堂附近还有柳宗元的衣冠冢,青石砌筑,周围青松翠柏,庄严肃穆。
唐代佛教盛行,龙门、敦煌石窟主要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结晶。此外,著名的遗迹还有四川的乐山大佛,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等。
乐山大佛
在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合流处。相传唐代僧人海通因为看到山前江水奔腾,时常翻船,便倡议凿山为佛,以镇水妖。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最后由川西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成,前后历时90年。大佛头与山齐,双手抚膝,足踏大江,据说通高71米,头高14.7米,肩宽28米,眼长3.3米,耳长七米。耳朵中间可并立二人,头顶可置圆桌,脚背上可围坐百余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所以俗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佛刻成后通身彩绘,原来建有13层楼阁,名叫大像阁,明末毁于战火。1986年2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四川测绘研究所的专家曾对大佛作过精确的测量,得出的数据是:大佛从头到脚高58.7米,头上发髻共有1200个。于是产生了乐山大佛矮了12米的说法。但文物界认为乐山大佛的身高应包括现已不复存在的莲花宝座在内。有趣的是,专家们还测出:在1—3月的枯水期,大佛头顶到水面的高度大致是72米。这就是说,如果莲花宝座存在,它的基底应在枯水期的水面附近。
大雁塔、小雁塔
大雁塔、小雁塔是唐代佛寺建筑的遗存。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处的慈恩寺西院,建于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玄奘取经回国后,从弘福寺移到这座寺里专译佛经,创立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雁塔,贮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建塔时,他亲自担筐运送砖石。塔基仿照印度鞑儭〔 衬〕国佛塔的样式,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塔的最上层原来有太宗所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书写,称“雁塔圣教”,是书法中的精品,现嵌在塔下南门洞两侧壁间。大雁塔之所以著名,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