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名胜古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唐代盛世气象的实证
笔而格外生色。他特别喜爱牛渚矶,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的采石矶,这里遥对天门山,长江到此,水流被两山峭壁夹峙,更加湍急,李白著名的《横江词》、《望天门山》等诗篇写的就是这里的景色。采石矶上现有太白楼,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楼上有画着太白漫游采石矶的屏风太白游踪图,以及黄杨木雕的李白像。采石矶的陡峭崖壁上有一块突出的石台,传说李白醉酒,从这台上跳下江去捉月,所以名捉月台。又传他在这里捉月溺死后,衣冠落在江中,渔民捞起,建成衣冠冢。其实李白是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的,葬在安徽当涂县龙山东麓。因他生前喜欢龙山对面的青山,后来他的好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到这里当观察使,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知他遗愿葬在青山,便将墓迁到青山西麓,并亲自在墓前立碑,撰写碑文,在墓旁建“李白祠”。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在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由华州来到成都,第二年在浣花溪畔营建居室,共住三年零九个月,作诗247首。按前人的考证,杜甫草堂大约在浣花溪西,万里桥南,西郊碧鸡坊石笋街外,北望可见西岭,大约占地一亩。附近只有八九户江村人家,环境非常幽静。杜甫在这里过了一段较为平静而舒畅的生活,写了不少描写草堂附近四季景色的诗篇,人所熟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这一时期。杜甫原来的草房早已不存,五代前蜀词人韦庄等人在旧址重建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在这里建祠堂,后经历代扩建,奠定了现在的规模。一共有大廨(xie谢)、诗史堂、工部祠三重古雅的厅堂。工部祠东侧竹林深处,有清代果亲王所写的“少陵草堂”石碑亭,是一座圆顶茅草亭,十分简朴。工部祠的建筑将纪念祠堂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里边翠竹、红梅、杜鹃、秋桂应时开放,荷池水槛、曲桥溪流、花径亭榭,十分幽雅。

    

杭州白堤和龙门白居易墓

    白居易在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任杭州刺史。第二年江南干旱,他疏浚六井,整修井壁,使井水充足。次年又增筑湖堤,竣工后还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将管理湖水的办法刻在石上,留给后来的杭州刺史。他在杭州三年,写下了不少歌咏西湖的著名诗篇,这些作品与他兴修水利的功绩同样不朽。现在杭州西湖上有一条白堤,从孤山通向断桥,就是白居易当初最爱去的地方,原名白沙堤,后人为了纪念他,改称白堤,但并不是白居易所修筑的那条湖堤。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阳,与龙门香山如满和尚结为香火社,经常来往。他穿着白衣,拄着鸠杖,自称香山居士,还用自己的家财开凿了龙门八节石滩。75岁去世,遗嘱不归故乡,葬在香山如满法师的舍利塔旁。现在洛阳龙门东岸香山有白少傅墓,因他在洛阳时任太子少傅,所以这样称呼。

    唐诗深受历代人民喜爱,不少古迹就因为一首唐诗而扬名天下。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武昌的黄鹤楼和苏州的寒山寺。

    

黄鹤楼

    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关于这座楼的来历,有不少神话。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有一个姓辛的人在此卖酒,特别照顾常来喝酒的一个道士,不收他的酒钱。道士在离开这里之前,用桔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说:“酒客来,拍拍手,鹤就会下来飞舞。”辛氏因此致富。10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召唤黄鹤下壁,跨鹤飞去。辛氏便建了这座楼。盛唐诗人崔颢来此,题了一首著名的《黄鹤楼》诗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登楼凭眺,本想吟诗,看见崔颢的题诗,觉得难以超过,便叹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黄鹤楼更加声名大震,历代屡次重建,愈修愈美,胜似仙宫楼阁。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因失火被毁。现已在旧址再度重建。

    

寒山寺

    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从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把原来建于梁天监年间的妙利普明塔院改名为寒山寺。这座寺院屡建屡毁,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重建的。寒山寺之出名主要是因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写了一首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描写夜泊姑苏城外枫桥,面对江中月色,点点渔火,声声乌啼,令人难以入寐的情景,这时半夜里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更触动了客子的愁思。诗境优美含蓄,尤其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这寂静而萧疏的秋夜平添了无限隽永的韵味。从此以后诗韵钟声,千古流传。近年来,每当除夕午夜,常有许多日本客人专到这里来听钟。

    唐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中唐古文运动,创造了适宜于说理叙事抒情的新散文。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继他们之后,把散文推向新的高潮。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遂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