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窟。
龙门石窟
在洛阳南25里的伊阙,是我国石雕艺术的最大宝库。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年,比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此后东西魏、北齐、北周、隋代都在前代未完成的洞窟中雕刻。唐高宗武则天时,这里再度成为贵族皇室造像的中心,盛唐以后才沉寂下来。现在保存的窟龛,据统计有2137个。
龙门石窟的形制比较单一,题材内容简明集中,大都突出主像。北朝雕造的洞窟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莲花洞、药方洞等。古阳洞开凿最早,窟中内容丰富,刻有不少佛教故事,龛上图案装饰多姿多彩。造像题记的书法古朴,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是楷书体系中魏碑的珍品,有19品都在这座洞里。宾阳三洞以中洞费工最多,全窟雕刻完整,富丽堂皇,南北两壁菩萨含睇若笑,姿势优美。11座圆雕大像雄健朴实,衣纹折叠规整稠密。洞内壁两侧有四层大型浮雕,其中《帝后礼佛图》最佳,可惜已被盗往国外。莲花洞顶刻有一朵大莲花,旁边的高浮雕大型飞天,婀娜多姿,优雅传神。洞中佛龛的构图和纹饰都很精美。药方洞主要是北齐所凿,洞口两侧刻着治疗疟疾、心疼、瘟疫等140多种疾病的药方,是唐初作品。与云冈石窟相比,龙门北朝时期的石雕写实能力大大加强,它上承云冈浑朴洗练的特点,下启唐代造像丰满圆润和愈益写实的作风。佛像的衣饰由偏袒右肩和通肩式变成了汉化的褒衣博带式,外貌以面相清瘦刻削和表情睿智为特征,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理想。
龙门石窟内唐前期的造像占2/3,比北朝更加兴盛。最大最有特色的洞窟是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潜溪寺内的主佛比例匀称,面部丰满,神情慈祥。右侧的大势至菩萨造型敦厚,丰腴圆润,双目俯视,是唐初雕塑艺术中的佳作。万佛洞南北两壁刻满15000尊佛像。主佛背后刻54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坐一尊菩萨或供养人像,布局别致。洞外的观世音像头部虽已损坏,但体态娇美动人,刻工尤佳。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主佛为坐像,有17米高,形象庄严、温和、睿智,身躯和手的姿态都表现出一种宁静的心境,与慈祥的目光结合在一起,正是理想化的封建社会圣贤的象征。两旁的菩萨华丽端庄,表情矜持。天王硕壮有力,神态严肃,力士怒目圆睁、刚强暴躁。这组雕像不但各具特征,而且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艺术整体,标志着唐代雕刻艺术所达到的极高水平。看经寺则以29尊浮雕的罗汉像为最佳,表情刻画入微,生动有致。洞顶上的飞天衣带飘舞,具有韵律感。总的说来,唐代佛雕形体丰满健壮、雍容华贵,富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刀法富于变化,能表现出骨肉肌肤和衣饰的不同质感。人物既符合解剖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尤其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唐前期洞窟规模之巨大,雕像造型之伟岸,也非北朝可比,可说是充分反映了当时处于极盛时期的精神风貌。从北朝到唐代,外来的雕刻手法已与中原传统的艺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因此龙门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代表。
悬空寺
始建于北魏晚期,是我国佛教古建筑中的一大奇观。这座寺庙距今约有1400多年的历史。共有殿宇楼阁40间,悬挂在恒山之麓金龙口西崖的峭壁上,崖壁呈90°垂直,陡崖上凿洞眼,插入悬梁,挑出崖外,再在悬梁上铺板立柱、构筑梁架,建成殿阁楼台。挑出崖壁较远的建筑下有立柱支撑。40余间房从山崖南面一字排开,贴伏在崖壁上,地势极为险窄。据说此寺能够千年不坏,除了历代屡次维修外,还与它所处地势很少受到风沙侵蚀有关。可见它的建筑构思既奇特,又完全符合科学原理。
嵩岳寺塔
是北魏宣武帝时所建,是我国最古的砖塔之一。外部为12角密檐式。所谓密檐,指檐与檐之间的塔身距离很短,各层檐下都不开门窗,有的只开一个小孔。嵩岳寺塔共15层,外形呈抛物线,内部为八角,塔身四面有入口,这种形式在目前所存古塔中极少见。塔的建筑技术很高超,虽用青砖黄泥砌成,但历1400余年,仍巍然屹立在嵩山。
少林寺
位于嵩山少室山脚下,始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造寺的兴盛时期。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天竺僧人佛陀建此寺。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南天竺人菩提达摩自称天竺禅宗第二十八祖,来中国传教,先到梁朝,后转到北方,在少林寺传播禅学,面壁九年,禅宗由此创立。所以少林寺是禅宗的发祥地。在历代兵火之后,少林寺几经重建。现有面积约三万多平方米。千佛殿内有500罗汉朝毗卢佛的大型彩色壁画,面积约300平方米。白衣殿内有少林拳拳谱,以及十三和尚救唐王的壁画,保存基本完整。相传少林拳也源于达摩。据唐代裴漼〔cui崔〕的《少林寺碑》说,隋末王世充拥兵洛阳,少林寺僧志操、惠玚〔yang扬〕、昙宗等抓住王世充的侄子王仁投归秦王李世民。因辅佐唐太宗开国有功,从此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