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寺僧常习拳术,少林拳成为驰名中外的拳派。殿中砖地有许多凹坑,据说是武僧练功跺脚所留下的痕迹。少林寺西北五乳峰上有“达摩面壁洞”。西南有二祖庵,传说禅宗二祖慧可为向达摩学佛,站在门外等候,大雪没到膝盖也不动,还自断左臂以示心志坚定,终于得受衣钵。徒众为纪念他,就在他养伤的地方建庵。少林寺西的塔林,是历代和尚的墓塔,现存唐、宋、金、元、明、清各朝砖石墓塔220多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墓塔群。
响堂山石窟
北朝的佛教石窟和建筑大都始建于北魏。此外也有一部分始建于北齐。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个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一个在晋阳(今太原市);来往于两都之间,必经河北邯郸西南的鼓山(今属峰峰矿区)。北齐文宣帝高洋便首先在这里造宫苑,建寺庙,凿石窟。因为在洞窟内拂袖搅动空气能发出锣鼓般的铿锵之声,所以名为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在鼓山的南端和中部。一共有石窟16个,大小造像3400余尊。石窟外还有依山修建的许多殿台亭阁,规模宏大,气势壮伟。
北响堂山石窟规模较大。九座石窟排列在鼓山中部天宫庙峰腰间,窟前有东西天宫庙等古建筑和一座八角九层的大石塔。九窟以北齐开凿的三大窟为中心,分南、北、中三组,每组有一个大窟。中组最有特色,窟门外峭壁上刻着两层石雕楼檐,外观如同楼阁。窟内整洁雅丽,佛像众多,四壁刻有浮雕花卉鸟兽图案。北组大佛洞宽阔幽深,大佛雄伟轩昂,造型浑厚匀称。虽经千年侵蚀,面部依然圆润光洁如新。南响堂石窟与北响堂石窟相距约15公里,在鼓山南麓。窟外土木结构建筑很多,层层叠叠。石窟毁坏严重。七座石窟分上下两层,其中千佛洞保存较完好,窟内凿有佛像1028尊,窟壁上布满一排排小佛像,千姿百态。洞顶雕有伎乐飞天,手持乐器为舞蹈伴奏,衣带飘拂,体态优美,十分生动。
娲皇宫
也是北齐的建筑,在河北涉县城西北唐王峧〔jiao交〕沟的凤凰山上。据当地县志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从邺城往晋阳,来往都要经过山下,于是在这里建起离宫,以备巡幸。又在山麓开了三间石室,里边刻着诸位佛尊的像。岩壁上还刻有佛经。这处离宫在山脚下有停骖宫、广生宫,山腰是娲皇宫。这是一座三层楼阁式建筑,建在高台上。从山脚沿十八盘路可进入宫中。主建筑约高20多米,紧贴陡直的崖壁。山壁上凿有八个“拴马鼻”,用铁链拴住楼体,使楼阁悬在半山腰,楼内人满时,铁链就绷紧,所以又称“吊庙”。前有拜殿,两侧有钟鼓楼、迎爽楼、梳妆楼、灵官亭等附加建筑,楼殿均为琉璃瓦顶,雕梁画栋,镶嵌在绝壁上,更觉壮观。明万历年间在山崖上又刻“天造地设之境”六个大字。娲皇即上古神话中的女娲氏,传说她曾在天崩地裂时,炼五色石补天,斩断鳌足以立四极。神话也将她列为古代帝王之一,所以称为“娲皇”。
庐山东林寺
是魏晋南北朝期间南方佛教文化较著名的遗迹,由东晋名僧慧远创建,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佛教分大乘部和小乘部,净土宗是大乘部中一个有影响的宗派。它认为阿弥陀佛的世界是极乐的净土,人类世界是秽土,又提倡因果报应,营造塔庙,大修功德,多多念佛。由于这一教派的发展,佛教才真正深入到民间。历史上留下的佛教遗迹多数与净土宗密切有关。慧远20岁时出家,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入庐山,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创建东林寺,在此讲学,又创设白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后世推尊他为净土宗始祖,所以净土宗又称莲宗。寺前有一条虎溪,上有石拱桥,相传慧远送客不过虎溪桥。有一次他送山南道士陆修静和诗人陶渊明出山门,边谈边走,不觉过了桥,三人相视大笑。“虎溪三笑”从此传为文坛佳话。东林寺曾吸引国内外许多名僧来此求经拜佛,唐时极盛,有300多间房屋。鉴真东渡日本之前曾来东林寺,与此寺智恩和尚同去日本,慧远和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为始祖。
陶渊明故里
陶渊明和慧远的交往,仅是传闻。据近代学者考证,两人虽是同时代人,但二者往来的根据不足。陶渊明是我国最著名的隐士和田园诗人。生于公元365年,死于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早年在家种地读书,29岁才出仕。这时正当晋末乱世,他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39岁时又回到田园。后因生活困难,又出去做彭泽县令,在官任上80多天。有一次逢督邮来县,属吏告诉陶渊明应当束带迎接,陶渊明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从此辞官归田,以后一直不再出来做官。陶渊明一生隐居不为沽名钓誉,而是看透了世道的虚伪和恶浊,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他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写下了许多赞美田园纯朴生活的诗篇,开创了田园诗派。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他提出了桃花源的理想,希望有一个不受王税剥削、人人靠劳动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这虽是空想,但反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