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端砚
仔岩,优质者可与水岩媲美。

    宋坑 因于宋代发现并开坑采石,故名。宋坑为一坑群,其中包括盘古坑、陈坑、伍坑以及蕉园坑等。宋坑位于肇庆七星岩北岭山一带,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又因北岭山下有将军坑,故前人也称宋坑为将军坑。

    宋砚由于不只一个砚坑,所以石质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宋坑石色凝重浑厚,以猪肝色(或称马肝色)为代表石色,表面有金星点。上乘宋坑石质致密、润滑。石质稍粗者称为“紫端”。在端溪各坑中,宋坑砚石以下墨快而著称,故所研墨汁以书写奔放、流畅大字为宜。绘制工笔精致图画,书写工整细小字体,以水岩、麻子坑与坑仔岩砚石为佳。

    梅花坑 石色呈苍灰白微带青黄,有梅花点,故名。位于北岭山九龙坑,故又称九龙坑。原梅花坑砚石产自羚羊峡沙浦典水附近,故古人又称典水梅花坑。梅花坑砚石以多眼为其特点,石质近似宋坑,较水岩、麻子坑、坑仔岩略粗,但仍为佳石,下墨亦快。

    绿石岩 清代吴兰修《端溪砚史》上称,绿石岩为绿端。石色通体翠绿,故名。佳者纯浑无瑕,晶莹油润。绿石岩于宋代开坑采石。砚坑地点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在北岭及小湘峡、鼎湖山,皆为旱坑。另一种认为,上述地点后因砚石枯竭,停止开采。改为端溪朝天岩附近开采,后与朝天岩相合,上层为绿色绿端,下层为朝天岩。绿石岩产绿色端石,但尚有不少地方也出产绿色砚石,如前已有介绍的甘肃省洮砚,吉林省松花石砚等,识砚时应加以注意。

    古塔岩 位于坑仔岩之南。石色凝重,紫稍带赤。石质娇嫩、坚实、滋润。佳者可与宋坑媲美。

    宣德岩 因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开坑采石,故名。石色以猪肝色为基调,略带紫蓝,苍灰。石质较细,幼嫩,仅次于坑仔岩与麻子坑。宣德岩砚石多断脉,难采,佳石不多。

    朝天岩 因洞口较大且朝天,故名。位于宣德岩附近,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开坑采石。石色呈紫蓝色,有青苔斑点,此为朝天岩独有之特色,石质较细腻。

    白线岩 《端溪砚史》上说:“白线岩多白筋如粗银线”,故名。位于羚羊峡以西峡北山岭上。其石白筋,乍看如散碎冰纹。岩洞分三层,产石优者可为雕花砚材,逊者作低档淌池砚。

    端石中的“石品”,在端砚的使用上,特别是在端石的鉴赏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前面说了,石品是砚石中,因含矿物质不同,而形成的天然花色斑纹。端石的石品绚丽多彩,五光十色,是端砚一大特点。下面就较为名贵的石品,简要加以介绍。

    鱼脑冻与“荡” 鱼脑冻是砚石中,有似受冻鱼脑般影纹。色泽为白中有黄,又略带青,最佳鱼脑冻为“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端溪砚史》)。有一种不完整鱼脑冻,称为“碎冻”,虽不完整,但“错落疏散”于砚中,别具情趣,也很名贵。

    “荡”是“湖”的别名,为鱼脑冻旁支。“荡”不似鱼脑冻完整与轮廓清晰。若隐若现,宛若轻纱。如水在石中荡漾,波影涟漪。

    鱼脑冻是石质最细腻、最幼嫩的部分,实如“小儿肌肤”。鱼脑冻名贵,不仅因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因其发墨好,下墨快,有实用价值。

    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如蕉叶初展,鲜翠娇嫩,色白略带青黄,古人形容其“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等等。

    蕉叶白与鱼脑冻,初看非常接近,若仔细审视,却不尽相同,各具特色。鱼脑冻是半圆、圆形或椭圆,如晴天浮云,白中透黄;而蕉叶白则成条成片,色白带绿。

    青花 青花为砚面上青蓝色斑点,如排粟、如星斗。青花需浸水方能显现。《说砚》中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青花为难得的名贵石品。李贺那首诗题中,就特别标明为“青花紫石砚”。青花品类繁多,如微尘青花,青花点细如尘;鹅毛氄〔rong 冗〕青花,青花有如雏鹅胎毛;蚁脚青花,青花状如蚁脚般细小;萍藻青花,青花如萍藻水面漂浮;鱼仔队青花,青花如幼鱼结队漫游;雨霖墙青花,青花如屋檐滴雨,等等。

    火捺〔na纳〕 火捺又称“火烙”,ib.砚面颜色如经火烙灼焦一般,呈紫红微带黑色。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火捺又分几种:胭脂火捺,中心部分色泽较深,犹如涂抹胭脂,自心向外,由深渐浅;金钱火捺,中心部分较深,外周环轮状,像古铜钱,又称金钱冻,这种火捺较少见,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品种;猪肝冻,色泽如猪肝,圆形或椭圆形,是火捺发育成熟的表现,也较名贵;马尾火捺,火捺分散如马尾临风,飘散石中,此种火捺又称马尾纹。

    天青 端石中色青微带灰白,纯洁无瑕者叫天青。古人说: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天际”。砚石中如有天青与鱼脑冻或蕉叶白相傍互依,浑然一体者,则为上品。

    翡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