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端砚
砚石中有翠绿色圆点、椭圆点或条状。有时称条状者为青脉。翡翠不同于石眼,翡翠有眼无瞳。

    金银线 是水岩砚石中独有的石品,为条状、线状花纹,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

    冰纹 亦称冰纹冻,为白晕花纹,如壁?挂瀑布,飞泻千尺。冰纹也是水岩独有的石品花纹。

    虫蛀 砚石边皮部位,有状如虫蛀蚕食斑迹,齿孔遍布。本属残缺,由于出自天然,反生美感。

    鹧鸪斑 又称麻雀斑,砚面上有白中带黄、黄中带褐之小斑点,恰似鹧鸪羽毛斑点。

    石眼 石眼是砚面上状如鸟兽眼睛的“石核”,是端石中另一名贵石品。《端溪砚史》上说:“圆晕相重,黄黑相间,黳〔yi医〕睛在内,晶莹可爱”。石眼一般以形似何目而定其名,从形态上区分,多以鸟类或兽类眼目定名,如鸲鹆〔quyu渠育〕眼、了哥眼、珊瑚鸟眼、鸡翁(雄鸡)眼、雀眼、猫眼、象眼(凤眼)等等;从神态上区分,有瞎眼、死眼、活眼、怒眼、泪眼、翳〔yi益〕眼等等;从位置上区分,有高眼、低眼、底眼等等。

    关于“石眼”的价值,历来有不同看法。一般说来,有佳眼的砚石,石质相对幼嫩、细腻。但对于石眼来说,因是含铁质的结核体,这些“石疵”,在使用上反而是砚的缺点。前人即已说过:“端石如一段紫玉便佳,何必有眼。”但石眼罕见别致,晶莹美观,“石亦有眼,巧出天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人们自然对其爱不释手,争相宝之。在砚石制作时,如能巧妙布置,因“疵”施艺,确能令石眼为砚石增色添辉。

    历史上,有许多名贵端砚流传下来,如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方“观象”端砚,八棱式,长宽各14厘米,高2.8厘米。色青白,两旁缀兽面铜耳(右耳缺),砚池分三格。上方镌“观象”二字,砚首侧镌“唐研”二字,均为隶书。砚背四周深凹,中心略凸,钤镌“乾隆御玩”篆文,右上方有古钱纹,砚周环镌楷书回文铭。

    脂砚斋端溪砚也十分有名,椭圆形,长约8.3厘米,宽约6.6厘米,高约1厘米。明代万历年间苏州吴万有制,砚盒盖内刻有万历名伎薛素素像,砚背刻有王樨登五绝一首:“调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点,余润拂兰芝。”下款为:“素卿脂砚,王樨登题。”侧边刻隶书:“脂砚斋所珍之砚,其永保。”据此可知,后来红学史上著名的“脂砚斋”即因藏此砚而得斋名。此砚原藏吉林省博物馆。

    以上介绍了“四大名砚”及其他名砚,其中端、歙二石,尤为瑰宝。历史上曾有端、歙高下之较。依照传统看法,一般认为端砚“温润”,歙砚“坚润”。以往“砚贵坚老”与“砚重柔腻”之辩,实乃端、歙优劣之争。

    米芾《砚史》上说:“器以用为功……夫如是,则石理发墨为上。”明代张应文《论砚》上说:“发墨谓磨不滑,停墨良久,墨汁发光如汕〔shan善,鱼游水貌〕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砚使之然也,故砚以发墨为上。”这就是说,砚石之优劣,关键在于“发墨”性能的好坏。清代纪昀就认为,凡莹润发墨者,不管是坚老还是柔腻,都属上品。由此看来,若全面综合观之,端、歙二砚五雀六燕,铢两悉称,实乃不分轩轾,难衡伯仲。端、歙二石在中华砚材宝库中,堪称“连璧”,同为祖国珍贵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