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端砚
太监管理,说明官方的重视,不过“宣德至万历,始一开坑,旋即封闭也。”到了明末“蜀人熊文灿总督两广日,指挥苏万邦致石工于江西,緼〔yun 运〕火中夜开坑,不敢自日中也。”又说:“此虽系官开,实同私开。”这是说在明末,当时两广地区最高官吏曾“私开”砚坑,不敢在白天行动,只是利用夜间,燃麻照明开采。由于砚坑开挖较深,所得下岩(水坑)砚石,“其石称最”。后来遂有水坑砚石“以明坑驾宋坑之上”,及“唐斫其肤,宋入肌理,转凿转深,今得其髓是也”的说法。说明自唐代起,随着开掘深入,渐寻得优质石脉。另外,也是因开采日久,经验累积,技术提高的结果。

    入清,“端溪大显”。清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又开坑采石,虽说“守禁罢”,但民间无力“私开”,所以实际上仍是官方“给费”,“督抚采办”。从唐初开采至清初,“凡六开坑”。此次开坑,由于“豪力”,能“得美石”。端溪砚石至乾隆年代,“水坑石,色泽虽亦鲜丽,气韵不能静深”,作者叹曰:“佳石日竭。”后至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又开坑采石,咸丰以后,又因砚坑淤塞,砚石枯竭等等原因而停采。

    在制作上,因明代藏砚之风甚盛,故设计制作追求古雅大方,精致细腻。天然砚即随形砚增多,即依照砚石天然形状,巧妙构形,利用天然纹理、斑点,稍加雕饰,“天工人工,两臻其美”,也可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明代端砚的石色利用,更是令人叹服。如以石皮色泽作山石或松干;利用“鱼脑冻”作云霞或白浪;利用“石眼”作珠露、星月等等。此外,明代端砚在砚形上,除随形砚以外,砚式更趋于多样化。此时还出现一种“平板砚”,这种砚石专注重砚材质地,一般只削平磨光砚体,不加雕琢,有的甚至不开砚池砚堂。这种“半成品”只是为了赏玩与收藏。明代端砚雕饰题材也十分广泛,如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等。用意也很全面,如表示吉祥、寿禄、镇邪、引福,以及显示清高、气节等等。明代端砚在砚侧砚底,镌诗刻铭已成风气。砚石已综合形制、雕刻、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众多达官贵人,文士墨客,皆爱砚成癖,以嗜砚为荣,着实形成了一股“砚石热”。

    清代端砚,在康乾时代空前繁荣,可谓达到了全盛时期。在砚石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评定、砚纹选择、砚盒装潢等方面,都有许多创新。清代流传下来的端溪名砚很多,后面还要加以介绍。

    端砚砚石使用性能上的优劣,审美价值上的高低,往往与其石品以及石色、石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又与砚坑有关,因此需要对砚坑情况加以了解,下面简单介绍一些端砚名坑。

    水岩 前面介绍过,端石产于羚羊峡东边端溪水一带,水岩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出口处。清代朱彝尊《说砚》上说:“端溪之水……长一里许,广不盈丈,自水口北行三十步,有穴。”此穴即为水岩洞口(清代营造尺,一尺约合0.32米,五尺为一步)。

    水岩洞内因长年受泉水灌注浸渍,故名水岩。水岩有几种名称。因开坑采石年代久远,历史古老,水岩又名老坑。又因砚石佳美,曾入贡皇宫,故又称皇岩。因水岩是在砚坑中最下层,所以又称为下岩。

    水岩共分四个岩洞,大西洞、正洞、小西洞与东洞。诸洞中以大西洞砚石最佳。坑洞全长135米,洞口至洞底高差为25.5米,洞底距正常河水水面间距为150米,也就是说,坑洞是处在水位线以下相当深处,这也增加了开采的困难。

    端石以水岩为首,其石质细腻、致密、坚实,石色丰富多彩,石品纹饰绚丽多姿。古人赞美其“细润如玉”,“扣之无声”,“温润而不滑”,“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等等。清代陈龄《端石拟》认为,水岩端石具有八德:“一曰历寒不冰,质之温也;二曰贮水不耗,质之润也;三曰研墨无泡,质之柔也;四曰发墨无声,质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艳,质之细也;六曰护毫加秀,质之腻也;七曰起墨不滞,质之洁也;八曰经久不乏,质之美也。具此八德,质已迈常,信为古今之瑰宝,可遇而不可求者也”。水岩确集端溪各坑之优,久被奉为众坑之首。

    坑仔岩 又名康子岩,亦称岩仔坑,位于水岩以南,半山之上,距水岩洞约200余米。坑仔岩历史也很悠久,自宋代以来,历代均有开采。坑仔岩石质也很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滋润。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较匀。坑仔岩洞口岩壁,镌刻有许多碑记与诗文,记载了不少文人雅士游览与考察坑仔岩的情况,很有史料价值。

    麻子坑 麻子坑据说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开坑采石,相传为一陈姓痘疤砚工发现,故名。此坑位于水岩之南约4公里处,洞在山腰,下距端溪水约600多米。该处山坡陡峭,怪石嶙峋〔linxun林旬〕,道路险峻。麻子坑有水坑与旱坑两部分,水坑在下,终年浸水,旱坑在上,积水时间短,两坑相距甚近。麻子坑石质高洁、细滑、致密、坚实。一般说来,仅次于水岩,与坑仔岩并驾齐驱,其中佳石胜于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