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歙砚 洮砚 澄泥砚 红丝砚
崮。《云林石谱》说:“青州……红丝石产土中,其质赤黄红纹,如刷丝萦绕石面。”由于砚石有“红纹”、“丝红”,故名“红丝砚”。

    米芾《砚史》说:“红丝石作器深佳。”关于红丝砚的特点,清代汪春煦《寿石斋砚谱》上说:“以墨试之,其异于他石者有三:他石不过以温润滑莹者为尤。此乃浸之以水而有滋液出于其间,以手磨试之久,黏着如膏,一也;他石与墨相发,不过以其体质坚美。此乃常有膏润浮泛,墨色故相凝若漆,二也;他石用讫,甚者不刻,其次终食之间,墨即干矣。此石复之以匣,常数日墨色不干,经夜其气即上下蒸湿,著于匣中有如雨露,三也。”也就是说其石质细腻,致密,更显发墨。

    红丝砚石在色泽与品种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大体说来,有下列几种。

    紫红地灰黄丝纹 石质柔嫩,丝理细润。色泽华美,发墨泛油。因坑脉夹层较薄,极不易得,故较珍贵。唐宋时期柳公权、欧阳修、唐询、苏易简等人,对其非常推重。产于黑山,是红丝砚中最为名贵的一种。

    猪肝色地灰黄丝纹 石质细润,色泽深沉,软硬适度,发墨较好。产于老崖崮。

    紫红地红丝纹 质坚细腻,色泽艳丽,发墨有光。产于老崖崮。

    黄地红丝纹 质坚而润,色泽鲜艳,不渗水,不渍墨,叩之清脆悦耳,但石理滑,下墨较钝。产于老崖崮。

    紫红地黄丝纹 石质润美,坚而不顽。因有石英夹杂其间,故大材难得。产于老崖崮。

    红丝砚纹理天然,其状不一。色泽多彩,千姿百态。有的似云水、山峦,有的如花卉、鸟兽。因石中夹有石英,形成冰纹、旋纹、条带、斑痕等等,构成了红丝砚特有的文采与图饰。

    红丝砚自宋代以后因停采,遂少显于世,流传不多,但也留下一些名砚。前面说过的清代画家高凤翰,藏砚极丰,其中就有红丝砚。在其所著《砚史》上,第37方即为红丝方砚,因高凤翰为山东胶州人(今山东省胶州市),所刻铭文为:“美不美,乡中水,何必乎,歙之黟,端之紫”,千里莼〔 纯〕羹,表达了他对家乡红丝砚的眷恋与钟爱。

    历史上,山东多处产砚石,《遵生八笺》记载“墨角砚、红丝砚、黄玉砚、褐色砚、紫金砚、鹊金墨玉石砚,皆出山东。”此外书中还提到“淄州黄金砚,……青州石末砚”。青州石末砚为澄泥砚,《砚录》说:“石末砚,士人取烂石,研澄其末,烧之为研,即柳公权为第一者。”淄砚在米芾《砚史》上就有记载:“淄州砚,淄石理滑易乏,在建石之次。”清代余怀《砚林》还说:“宋熙宁中尚淄石研,神宗亲择其尤佳者,赐司马温公。”宋神宗赏赐淄砚给司马光,由此可见宋代时,淄砚也是名砚。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也提到淄砚。清代盛百二《淄砚录》更是全面地辑录了淄砚的资料,也记述了山东的其他砚石。

    砚史上,除“四大名砚”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砚石,下面择要介绍一下。

    天坛砚 产于河南省济源县天坛山,故名。亦名盘谷砚。唐代韩愈有《天坛砚铭》:“儒生高常与予下天坛,中路获砚,似马蹄,外棱孤耸,内发墨色,幽奇天然。”说明在唐代天坛砚已有开采。清代谢慎修的《谢氏砚考》又说:“盘谷即唐李愿隐处,产石可为砚,亦具蕉叶、青花、玉带、金线状,可与新坑端石混,惟发墨稍粗,石易剥落,故逊端产,盘谷在济北二十五里。”由此可知,天坛砚也是古老的名砚。

    松花石砚 产于吉林省白山市,因产于松花江发源地,故名,又名松花玉。清代陈元龙辑《格物镜原》上说:松花江砥石山石,“温润如玉,绀〔gen干〕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砚之神妙无不兼备”。在清代,由于长白山地区是满人先祖的发祥地,松花石砚专作皇家御用。

    螺溪砚 螺溪.砚因产于台湾省彰化县,浊水溪下游支流的东螺溪之螺溪而得名。据《彰化县志》所载,清代杨启元的《东螺溪砚石记》:“彰之南四十里有溪焉。源出内山,由水沙连,下分四支,最北为东螺溪,溪产溪石,可裁为砚,色青而元,质润而粟。有金砂、银砂、水波纹各种,亚于端溪之石。然多杂于沙砾之中,匿于泥涂之内,非明而择之不能见,一若披沙而拣金者。”螺溪发源于水沙连(即日月潭)附近之山麓,螺溪石“多杂于沙砾中”,因此是在河床上捡采。因为这些溪石“色青而元”,为黑色卵石,所以又称“黑玉”。

    螺溪砚的石色与石纹可谓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可分为五大类主色:乌黑、翠绿、赭红、土黄及灰白。有金砂、银砂、水波纹等纹饰。宝岛的螺溪砚,也是祖国的名砚之一。

    最后再对我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专门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