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端砚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羚羊峡斧柯山。因肇庆古属端州,故名端砚。又因在端溪水畔,故又名端溪砚。宋代叶樾〔yue 月〕在《端溪砚谱》上就说:“端州……皇朝……赐号肇庆府,府东三十二里有山,曰斧柯山,在大江之南,盖羚羊峡之对山也……自江之湄〔mei眉〕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也。”

    端石产地及端石名坑的分布,大致集中在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以及羚羊峡以西偏南的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再有,羚羊峡以东的沙浦一带也产近似端石的砚材。其中羚羊峡以东的斧柯山一带,又集中了端溪砚石最有代表性、最为名贵的砚石坑洞。羚羊峡一带,夹岸“峻峙壁立”,江水汹涌澎湃。清代诗人黄遵宪游端州,有诗赞曰:“归帆正值好秋风,却为看山误我期。急水渐趋江合处,奇峰横出路穷时。”在端溪砚坑附近,山岭更是重峦叠翠,郁郁葱葱。羚羊峡一带,自古即为端州八景之一的“羚峡归帆”。

    关于端砚始于何时,以及端砚发展的历史,在清代黄钦阿编著的《端溪砚史汇参》,以及其他许多砚石文献上,都有介绍,现简述如下。

    清代计楠《石隐砚谈》“溯源”一节中说:“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初唐高祖李渊年号,说明端砚已有近1400年历史了,在几大名砚中,也是历史最悠久者之一。由于端砚的名贵,深受喜爱,自唐代始,历代都有许多赞美它的诗文。其中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自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wan 完〕抱水含满唇,

    暗洒苌〔g 长〕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

    轻沤漂沫松麝熏。

    干腻薄重立脚匀,

    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

    孔砚宽顽何足云。

    《端溪砚史汇参》编纂者黄钦阿说:“长吉(李贺字)此诗,为自来说端溪之祖。且标题曰紫石,得端溪之真。曰青花,得端溪之精。端溪始出,而即得此诗,诚端溪之幸也。”黄氏之语,言之凿凿。

    刘禹锡也有多首诗赞美端砚。他在《谢遗端溪砚》一诗中说:“寻常濡翰次,恨不到端溪……娲天补剩石,昆剑切来泥……鹆〔yu 喻〕眼工谙谬,羊肝士乍刲〔kui 亏〕。”此外,如陆龟蒙也有《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等诗赞誉端砚。这些都说明了,端砚在唐代出现后不久,就受到大家的喜爱。

    五代十国时据《文房肆考图说》载,“至南唐李主时,端溪旧坑已竭。”后来为“宋贡砚”,“遂开新坑”。米芾在《砚史》上说:端州岩石“赐史院官砚多是,其后来岁贡,惟上岩石。”《端溪砚史汇参》上也说:“宋贡砚唯赐史官,故端溪重于天下。”这是说,由于端砚名贵,在宋代已成为贡品,皇帝也往往用来赏赐官员。因此端州地方官多有贪取私囊者。《文房肆考图说》又说,在熙宁中,有位知端州的地方官杜某,为了“独占之”,“禁民毋得采石”,老百姓诟称其为“杜万石”。著名学者周敦颐,那时在当地任官,“恶其夺民之利”,“题请”“凡仕于州者,买砚毋得过二枚”。周敦颐此举有力地遏制了贪官恶吏,减少了对端石的滥采。这是一桩在端砚开采史上值得提及的要事。

    宋代的许多著作中,如《文房四谱》、米芾的《砚史》、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蔡襄的《砚记》、高似孙的《砚笺》、李之彦的《砚谱》,以及苏轼的《东坡志林》、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有论及端砚的篇章。宋代也出现了关于端砚的专著,如前面提到的叶樾《端溪砚谱》等。由于有这些砚史文献,使我们对砚史,特别是端砚的早期历史,对端砚在开采、坑洞、品目、制作等方面的情况,都有了很好的了解。

    《端溪砚史汇参》说“最重于宋”的端砚,到了“元明端溪渐晦”。这主要是由于“下岩自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崩压之后,封闭不开,惟相传曰已竭。元及初明,人所见流传古砚,大半梅花坑、宋新坑、将军坑。墨绣古泽,入手可爱,遂误认为真正下岩,故有黑如漆、色青黑之语,不知此非下岩也。”这是说端溪最有名,石质最好的坑在下岩,即老坑或水岩。下岩自治平四年崩塌之后,封闭停采,这样就影响了端砚的生产与流传,至元与明初时,端砚业“渐晦”。

    《端溪砚史汇参》说:“明季端溪复显”,“本朝(指清)端溪大显”。表明明末以后至清代,端砚业又有复兴与发展。

    在开采方面,“明永乐宣德间开坑,未几俱罢去”,这只是短暂小规模开采。以后在“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太监李凤开坑封坑月日立石。”可知在明代后期,又开采过。由于砚石名贵,自宋元至明,在端溪砚坑就设有官员,“把总一员,专辖守坑。律令,盗坑石,比窃盗论,其厉禁如此。”这是说自宋元明以来,对下岩(水坑)一直是“驻兵置弁”,布监设守。在万历年间,更派朝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