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歙砚 洮砚 澄泥砚 红丝砚
天清录集》说:“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遵生八笺》也说:“河深甚难得也”。由于开采艰难,历史上流传不多,所以《洞天清录集》便说:“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又因此,也常以鱼目代珠,多以长沙谷山石充。

    宋代也有一些著名洮砚流传,如宋蓬莱山洮河石砚。长16.9厘米,宽9.8厘米,高3.9厘米。砚石周边雕有双龙戏珠图案。砚上部刻重山叠嶂,中有重簷殿阁。横额篆书“蓬莱山”,因得砚名。砚背凹处刻有赑屃〔bi xi币戏〕负碑,碑额隶书“雪堂”二字,雪堂为苏轼斋号。并有隶书“缥渺神山棲列仙,幻出一掬生云烟,予以宝之万斯年。元丰四年春苏轼识”。此砚形制古朴,又为苏轼用砚,因而弥足珍贵。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代十八罗汉洮河石砚,长26.5厘米,宽20.2厘米,高8.4厘米。椭圆形,砚池部分线刻宫殿楼阁,云龙海水。砚周环刻十八罗汉。砚底内凹,浮雕海浪翻腾,柱石耸立,鱼龙呼啸。刀法苍劲,气势威严。此砚石质苍碧,砚体敦厚,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澄泥砚

    澄泥砚严格说来不是石砚,它的前身是古代陶砚。如果就多数岩石与所有土壤(包括陶土及澄泥之泥土)的构成来说,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硅酸盐是硅、氧和金属化合物的总称),由此说来,“陶”与“石”却又是相通互连的,因此陶砚和澄泥砚,都可说是广义上的“石砚”。

    米芾《砚史》说:“相州土人,自制陶砚,在铜雀上,以熟绢二重淘泥澄之,取极细者,燔〔fan凡〕为砚。”《文房四谱》上也说:“以墐〔jin 近〕泥令入水中,挪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si 伺〕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干……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亦足亚于石者。”明代陈继儒《珍珠船》上说:“绛县人,善制澄泥,缝绢袋致汾水中,逾年而取之,陶〔yao摇〕(通窑字)为砚。”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知道,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基本上是以细密织物,缝制囊袋,盛泥“澄之”,成型荫干,烧制成砚,因用“澄泥”方法制作,故名“澄泥砚”。前面介绍过《文房四谱》上所记的魏铜雀台瓦砚,从瓦的制作方法来看,实已显日后澄泥砚制法之端倪。

    宋代李之彦《砚谱》上说:“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泽州道人吕翁作澄泥砚,坚重如石。手触辄生晕,上著‘吕’字。”

    从以上记载可知,澄泥砚唐代已有制作。唐代以及唐以后的生产地方,也不止一处。如有虢州,相州(今河北省南部成安县等地与河南省北部安阳市等地),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等地,即今冀南、豫北与晋南一带,都有生产。

    由于泥沙原料成分以及烧制火候等方面的不同,澄泥砚色也各不相同。如“有色绿如春波者,或以黑白埴为水纹”(米芾《砚史》)。有“澄泥砚,正紫色,而坚泽如端溪石,扣之铿然有声”(宋代何薳《春渚纪闻·记砚》)。清代谢堃《澄泥研》说:澄泥砚“黄质,黑章名鱓〔shan善同“鳝”字〕鱼黄者,盖色若鱓鱼之背。又有青色者名蟹壳青,红色者名虾头红,白色者名鱼肚白”。由此看来,澄泥砚也可制出五颜六色的砚品,与其他砚石的天然颜色相比,毫不逊色。

    历史上也有一些著名的澄泥砚传世,一方为宋代苏轼鹅式澄泥砚,长12.7厘米,宽8.8厘米,高2.7厘米。砚形为转颈回眸之鹅形,鹅体为砚面,深处为砚池,浅处为砚堂。砚背隶书“鹅戏”,并署:“东坡居士轼”楷书款。此砚几经辗转,后入清宫。清帝乾隆特作诗咏砚:“澄泥制砚肖鹅鶃〔yi亿〕,背刻东坡想用之。设以换群遗事谕,斯人诚不愧研斯。”命工刻于砚侧,诗后钤〔qian钳〕“太仆”御印,并楷书“乾隆辛丑季夏御题”。砚盒为紫檀木制鹅形盒。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允祥珍藏的一方澄泥砚也很有名。砚为板瓦形,长33厘米,宽19.3厘米,高2.3厘米。砚侧铭“怡王冰玉道人珍玩”。砚色如茶末,细润如玉。砚面光素无纹,砚体整齐舒展。允祥为康熙第十三子,封怡亲王。《红楼梦》著名的“己卯本”,即为允祥府抄藏本,故又称“怡府本”。允祥生平嗜翰墨,喜收藏。此砚现藏天津市博物馆。

    红丝砚

    宋代唐询《砚录》说:“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砚。”《砚笺》说:“红丝石红黄相参不甚深,理黄者丝红,理红者丝黄,其纹匀彻……洞口绝壁有镌字,唐中和年采石所记。”《青州府志》载,“红丝石产于临朐〔qu 渠〕县南之老崖崮 ”。

    从以上记载可知,红丝砚石开采于唐代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1—885年)。其产地为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之黑山与临朐(今山东省临朐县)之老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