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歙砚 洮砚 澄泥砚 红丝砚
量等也有区别和差异。历史上砚石出自何坑,产于何时等等往往是重要的鉴别标准,因此对砚坑情况也应加以了解。歙石砚坑很多,《歙砚说》说:“龙尾山亦名罗纹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歙州砚谱》中“石坑”一节介绍说:“罗纹山亦曰芙蓉溪,砚坑十余处,蔓延百余里。”其主要砚坑如下。

    眉子坑 在罗纹山,唐开元中期开采。“从溪下至取石处九丈五尺,其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坑皆无土相杂”。

    罗纹里山坑 在罗纹山后,(南唐)李氏时发掘。

    罗纹坑 在眉子坑之东,(南唐)李氏时发掘。“山下至取石处,计七十五丈。阔十八丈,深十五丈三尺,石藏土中”。

    水舷坑 “在眉子坑外,临溪,冬水涸时方可取,春夏不可得,发(掘)地丈余,乃至石,率多金花”。

    水嶥〔gui贵〕坑 “在罗纹山西北,……景祐中发(掘),……自水舷至坑五丈五尺,阔一丈三尺,穿笼取之……石里如浪纹”。

    溪头坑 “又曰主持山,在罗纹山金星坑之北约二三里,……其石金星率多虚慢焉”。

    叶九山坑 “在溪头坑之西约一里,……有眉子石,纹粗慢,与溪头相次也”。

    罗纹金星坑 “在罗纹山西北,自罗纹坑相去四十五丈”。

    驴坑 “在县之西北七十里,……景祐中,曹平为令时取之。后王君玉为守,又取之。近嘉祐中,刁璆〔qiu 球〕为尉,又取之。其石有青绿晕也”。

    济源坑 “在县之正北,凡三坑并列。曰碧里坑,在山上,色理青莹。及半里,有水步石,大雨点白晕。次十里,入里山,石青细有金纹花晕,厥状不常”。

    历史上有不少歙砚流传下来。1953年在安徽省歙县小北门窑藏出土宋代歙砚17方,其中一方眉纹枣心歙砚,长方形,长21.3厘米,宽12.5厘米,高2.8厘米。平底,边起直线棱。一端为新月形砚池,中为椭圆形砚堂。砚身为青黑色细罗纹石,砚堂嵌入对眉子石一片,自由取放,可作砚盖,也可作砚面。设计巧妙,匠心独运。清代徐毅《歙砚辑考》说:“歙石以眉子为绝,而眉子品目不一,要以石色青碧、石质莹润而纹理匀净者尤为精绝。”此砚石质、雕琢、造型俱优,为宋代歙砚之瑰宝。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另一方清代荷叶歙砚也很名贵,椭圆形,长14.8厘米,宽12.8厘米,高2.7厘米。砚周略加雕琢,使砚呈仰面卷边荷叶形,四周荷叶内卷。砚背微凹,中间浅雕出叶蒂。石质黝黑微呈青碧,坚劲莹润。纹理匀净,缜密,隐现暗细罗纹,古犀罗纹,尤为精绝。砚石正反两面,布满近十对眉子纹,多数横而不曲,两端略细,成双成对,悦目怡神。此砚砚盒为嵌有螺钿的云龙黑漆盒,衬装砚石,更显华贵。此砚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洮砚

    洮砚产于甘肃省卓尼县的洮河沿岸,因而得名。过去一般史书上记载,产地为甘肃省临洮县,彼古临洮县非现今之临洮县,应为现卓尼县。

    米芾《砚史》上说:“通远军觅石砚……在洮河绿石上,自朝廷开熙河,始为中国有。”熙河是宋代路名,治所在熙州,现今甘肃省临洮县。《云林石谱》上说:“通远军即古渭州,水中有虫类鱼,鸣或作觅觅之声,土人见者,以梃刀或坚物击之,多化为石,色青黑温润,堪为砺,目之为觅石。”通远军、熙河路即现今洮河一带。这种觅石“自朝廷开熙河,始为中国有”,也就是说,洮石是在宋代开始开采的。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赋泽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研》一诗的序中说:“研有铭云:王将军为国开临洮,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巨万,其中于中国得用者此研材也。”这位王将军就是拥护宋代王安石变法的王韶,他当时是秦凤路沿边安抚使,是王韶将这种优良的砚材传入中原,从而使洮石在砚材中崭露头角,发展成为著名砚石。

    米芾在《砚史》上说:洮石“绿色如朝衣,深者亦可爱,又则水波纹,间有黑小点……亦有赤紫石色斑。”《洞天清录集》上说:“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遵生八笺》也说:“洮河绿石,色绿微蓝,其润如玉。”洮砚以碧绿色为主,“绿如蓝”的上品称“绿漪石”。这种绿石中往往有条条纹理,犹如万端云霞,千姿百态。肌理缜润,绮丽典雅。发墨生光,呵之成珠。贮墨经月,不变不涸〔he 和〕。另有洮砚“赤紫石”,玫瑰红色砚石,发墨功能不亚“绿漪石”。石质细密晶莹,色彩鲜美,砚纹似波浪翻滚,如卷云连绵,清丽动人。

    历史上不少诗人对洮砚有诗赞,黄庭坚《刘晦叔洮河绿石研》上说:“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纹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这里黄庭坚以鸭头上绿色羽毛,来形容洮砚的瑰丽色泽,实属贴切。金代冯延登《洮石砚》上说:“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元云吐翠微。”描写洮石青翠可人,熠熠生辉。

    洮石产于大河深底,开采十分困难。《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