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宋墨元墨
    宋代的制墨业十分发达。首先,是制墨名家众多,地域广阔;其次,制墨技术提高,制墨原料扩大,墨品增多;再次,是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名家交往密切,自制墨者增多。

    宋代制墨名家非常之多,仅《墨史》收录就有170人;明代麻三衡的《墨志》收录有65人,两书中,除去重复者,尚有200多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前代。下面就其中著名的加以介绍。

    张遇 前面说过,由于宋代何薳的《墨记》明确记载着“国初张遇”,加上《墨志》里,也把他列入宋代,我们还是把他视为生活在宋初的人。

    张遇所造的墨是供宫廷用的。宋朝“靖康之变”以后,宫中的宝藏,包括张遇制的名墨,也都成为金朝的战利品。据《墨志》引《墨笺》记载:“金章宗宫中,以张遇麝香小御团为画眉墨”,这是说在金朝宫中,嫔妃们大约又发现了这种“麝香小御团”有描眉美容的功效,便把它作“画眉墨”了。关于以墨画眉,在《文房四谱》上就记载有“后周宣帝,令外妇人,以墨画眉,盖禁中方得施粉黛。”关于张遇之墨,在《墨志》上也记载有:宋代文学家秦观“有张遇墨一团,面为盘龙,鳞鬣〔lie猎〕悉具,其妙如画,其背皆有‘张遇麝香’四字……世未有也”。这说明张遇的墨,制作得非常精美,所饰盘龙“其妙如画”。还有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龙香剂”,是油烟墨,制时加入一些很贵重的配料,自然更为名贵。

    潘谷 徽州地区著名墨工。宋代元祐(公元1086—1094年)时人。潘谷制墨善于用胶。用胶得当,能保持墨质坚挺,遇湿不散。他制了很多名墨,如“松丸”、“狻猊〔suan ni酸倪〕”、“枢庭东阁”、“九子墨”,都被称为“墨中神品”。由于潘谷墨技高超,为人豪爽,许多文人名士都愿与他交往。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孙莘〔shen身〕老寄墨四首》诗中吟道:“徂徕〔cu lai 粗来〕无老松,易水无良工。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诗中极力称颂了潘谷的墨。其中乐浪是朝鲜地名,辖境约当今朝鲜平安南道、平安北道及黄海北道的一部分。《墨史》对此有进一步解释:“高丽贡墨,……不善合胶。然其烟极轻细,往时,潘谷尝取高丽墨,再杵入胶,遂为绝等。”高丽即朝鲜。这是说当时朝鲜生产的墨,搀胶不得当,但其烟极轻极细。潘谷常常把这种烟料非常好的高丽贡墨复经杵碎,搀入适当的胶,再制出上等的墨。“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句中的鱼胞即鱼鳔,也指用鳔制作的胶,明代沈继孙的《墨法集要》上称为“鱼鳔胶”。经过万千次的捣杵,使“硬剂杵成熟剂”(《墨法集要》),再在墨额上印上双龙图案。因为潘墨太精美了,以致苏轼“墨成不敢用”。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多么喜爱潘谷的墨。潘谷不仅墨艺高超,他人品也极好,苏轼因此很敬重他,称他为“潘翁”。传说他经常负囊售墨,遇有需求他的墨又少钱者,他则少取或不取,慷慨赠予。《墨史》上说,他在临终前,“取积券焚之”,就是说烧掉欠他墨钱的借据。可见他墨德也非常高尚。由于潘谷的墨质高价廉,据宋代孟老元所撰的《东京梦华录》说,当时在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相国寺的交易市场上,潘谷的墨是大家争购的抢手货。

    潘谷不仅能制出“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墨史》)的良墨,而且也精于辨墨。《墨史》上说:“潘谷验墨,摸索便知精粗,一日过鲁直(黄庭坚字),取所藏墨示之,谷隔锦囊揣〔chuai〕之,曰:‘此李承晏软剂,今不易得。’又揣其一曰:‘此谷二十年造者,今精力不及,无此墨也。’取视果然。”这是说,有一次黄庭坚让潘谷鉴别一下他的藏墨。潘谷隔囊立即辨认出来,认为是李承晏(李廷珪侄)的软剂墨。又辨认出另一为他自己20年前所造之墨,并且感叹道,现在自己精力已不够,制不出这等好墨了。从这些生动的故事里,可知潘谷制墨、辨墨的精湛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苏轼曾写给他一首诗:“何以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布衫漆黑手如龟〔jun军〕,未害冰壶贮秋月……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虽然潘谷身“穿破褐”,墨染“布衫”,掌指龟裂,但制出了“玄笏”般的良墨。苏轼把潘谷敬誉为“墨仙”。

    苏澥〔xie 械〕 《墨史》说他“喜造墨,所制皆作松纹、皴皮,而坚致如玉石”。宋神宗时,“(高)丽人入贡,奏乞浩然墨,诏取其家,浩然止以十笏进呈,其自珍秘盖如此。人有获其寸许者,如断金碎玉,争相夸玩。”浩然是苏澥的字。这是说,当时朝鲜人来宋朝进贡,借此机会,求索苏澥之墨,但苏珍惜难舍,虽是皇帝指令,也只进呈十笏墨。当时有人若得到寸长的苏墨,也如喜获“断金碎玉”,争相夸耀玩赏。到了宋徽宗“大观间,刘无言取苏浩然制铭,令沈珪作数百丸,以遗好事及当朝贵人。”这是说,几十年之后,仍有人要请当时名墨工沈珪仿制苏墨,用来送人。可见苏墨的名贵。

    潘衡 《墨史》曾记载一个潘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