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宋墨元墨
向苏轼学习制墨的故事,后苏轼子苏过听到这个故事大笑曰:“先人安得有法,在儋(今海南省儋州市)耳,衡适来见,因使之别室为煤,夜遗火,几焚卢,翌日煨烬中得煤数两,而无胶法,取牛皮胶以意和之,不能为挺,磊块仅如指者数十,公亦绝倒,衡因谢去,盖自别得法,借东坡以行也。”这是说,苏过说潘衡其实没有从苏轼那里学到什么制墨方法,而是潘衡自有制墨方法。只是借苏轼名义推销而已。《墨史》上继续说:“衡今在钱塘竟以东坡故,售墨价数倍于前。”这是说,潘衡利用名人效应,以广招徕,加价售墨。潘衡此举是耶非耶,暂且不论。但他所制之墨质优,至少也是畅销的原因。《墨史》就说:“然衡墨自佳,亦由墨得以名。”

    沈珪 《墨史》说他早年贩运丝织品,经常去黄山歙州地区,客居歙时学得了制墨方法,真成了“墨客”。他一开始制墨就有成就,特别是善于用胶。“以意用胶,一出便有声称”。后“取古松煤杂松脂,漆滓烧之,得烟极精细,名为‘漆烟’。”他过去一直以对李墨对胶方法不能得之为憾。可巧,“一日,与张处厚于居彦实家造墨,而出灰池失于早,墨皆断裂,彦实以所用墨料精佳,惜不忍弃,遂蒸浸以出故胶,再以新胶和之,墨成,其坚如石。珪因悟‘对胶法’……故其墨铭云:沈珪对胶,十年如石,一点如漆,此最佳者也。”像许多科学发现出于偶然一样,沈珪“对胶法”的发现也是如此。上面还提到过,在大观年间,沈珪还仿制过苏澥的墨。“然珪作墨,亦非近世墨工可及,实可乱真也。”说明沈珪的制墨仿墨技艺是何等高超。

    戴彦衡 《墨史》上说,他在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为复古殿供御墨,制出带有“双角龙”、“圭壁”以及“戏虎”等图样的“御墨”。“双角龙”墨的图样是南宋画家米友仁所绘,米友仁是米芾的长子,人称“小米”。这是墨家与画家合作制墨、饰墨的早期记载,是墨品逐步走向工艺品的重要步骤。《墨史》又说,当时欲在宫苑中建窑烧取松烟,有人欲用当时杭州西湖九里松来烧烟,戴彦衡坚决反对,认为应用黄山地区所产松树,指出西湖九里松是“松生道傍平地,不可用”,“人重其有守”。戴实事求是,“墨”守陈规,自然受到人们的称誉。

    蒲大韶 蜀中制墨名家,《墨史》上说:“所制精甚,东南士大夫喜用之。”当时,蒲制的墨是“进御”的,但因墨上题字署名,惹起宋高宗生怒,“即掷墨于地,曰:‘一墨工,而敢妄作名字,可罪也。’”以后就不准其“进御”了。从这项记载也可看出,在封建社会,墨工的地位是如何的低下。此外,蒲大韶是用油烟制墨,而且还摸索出一定的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

    蒲大韶与许多著名墨家一样,与当时许多文人墨客有着密切联系。《墨史》上说他“得墨法于黄鲁直”。这说明蒲黄相友善,同时也说明文学家黄庭坚也是善于制墨的。宋代文学家杨万里有《谢胡子远惠蒲大韶墨》一诗:“墨家者流老蒲仙,碧梧采花和麝烟。华阳黑水煎胶漆,太阴玄霜作肌骨。”从诗中昵称其“老蒲仙”来看,杨与蒲也有着一定的友情。

    蒲大韶是阆〔lang浪〕中人(今四川省阆中市),据《墨史》记载,当时制墨名家中,四川地区的还有不少,如景焕是成都人,何南翔是遂宁人,彭云、彭绍、张楠都是泸州人。《墨史》称这里制的墨为“川墨”。

    再有,当时兖州地区的名墨工也很多,兖州即今山东省兖州市。从《墨史》的记载来看,当时墨家所在地区,除徽州外按现在省份来说,北有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南有湖南省、江西省;西有陕西省、四川省,东有浙江省、福建省,地域分布相当辽阔。神州墨业,一如众星拱月,辐辏〔cou 凑〕于徽。墨家不仅分布广阔,而且制墨质量都相当高。如长沙墨工胡景纯“专取桐油烧烟,名曰‘桐华烟’。其制甚坚薄,不为外饰以眩俗眼,大者不过数寸,小者圜〔yuan圆〕如钱大。每磨砚间,其光可鉴,画工宝之,以点目瞳子如点漆……长沙多墨工,唯胡氏墨‘千金獭髓’者最著。”(《墨史》)

    叶茂实 《墨史》上记他“善制墨”。“茂实造软帐,烟尤轻远,其法用暖阁幂之以纸帐,约高八九尺,其下用碗贮油,炷〔zhu住〕灯烟直至顶,其胶法甚奇,内紫矿、秦皮、木贼草、当归、脑子之类,皆治胶之药。”这是将制油烟方法、设备装置、治胶配药等都记载了。可以说是一份对油烟制墨法的完整“说明书”,使我们知道宋代是如何制作油烟墨的,资料十分珍贵。由于叶茂实“善制墨”,制作方法精细,设备完善,配药独特,“故其墨虽经久或色差淡,而无胶滞之患”。名墨家叶茂实,可以说,在油烟墨的制作历史上,是集大成者。

    关于宋墨的实物,近年来也有一些发现。1977年在江苏省武进县前南塘村的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半锭墨,残长5.5厘米,宽2.3厘米,厚0.6厘米。墨的正面残存一“玉”字,背面残存“实制”二字铭文。据考证,背面完整的铭文应是“叶茂实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宋墨,而且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