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后期,北方一带战乱频仍,兵连祸结。相对说来,江淮地区比较安定,致使大量中原人口南移,谋求生计。易州制墨名家奚超携带其子奚廷珪等,举家南避歙州。当时歙州、宣州以及江南一带,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与易水地区相类似的茂密松林。特别是这一地区的黟山(即黄山)、松萝山(即齐云山)以及九华山等地之松,茂密且佳,适于制墨。因此“流离渡江”的奚氏父子一家,便在歙地定居下来,重操旧业,又开始其制墨生涯。《墨史》记载:“廷珪本易水人,其父超,唐末流离渡江,睹歙中可居造墨。”说的就是这一段历史。
《墨史》上又说:“江南黟歙之地,有李廷珪墨尤佳。”李氏父子,原本在易州就是制墨名家,技艺超群,来此以后,经积极钻研,改进捣烟、和胶、配料、定型等技术,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宋李孝美《墨谱》),“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墨史》)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yu 玉〕也是个文学家,对文房四宝也很内行。对奚氏父子所造之墨备加推重,爱屋及乌,爱墨及人,竟赐国姓,自此,奚姓改为李姓,奚超改称李超,奚廷珪改唤李廷珪。《墨史》说:“葢(即盖字)廷珪本燕人,奚初姓,后徏(徙)江南,其初未奇,久而益佳,故李主宠其能,赐之姓也。”李超后被朝廷封为检校水部员外郎,李廷珪和弟廷宽、子承宴、承宴之子文用、文用之子仲宣、仲宣之子惟益、惟庆等,也都受到朝廷的奖赏。后来,李廷珪的曾孙李惟庆还担任过李煜王朝的墨务官。再后李家虽没继出制墨高手,但直到半个世纪后的宋仁宗时,其子孙仍有任墨务官者。这就是《墨史》上说的“惟庆仲宣次子……歙州供进墨务官”,“此后李氏遂无闻,宋仁宗时,其子孙尚有为(墨)务官者”。由此可见历史上李墨世家之盛。李墨名门中,成就最为显著者,当推李超、李廷珪父子,尤以李廷珪最为突出。《墨史》上说:“超死而珪业益精”,又说:“古今名品甚具,诸李所制皆有之,云:‘皆无出廷珪之右者’。”因此,在以下介绍李墨的过程中,将着重谈谈李廷珪的墨技与墨事。
李墨品精质高,首先是在选料配料上,如一斤松烟要配珍珠三两,玉屑(玉石的碎末)、龙脑(即冰片,有类似樟脑的香气的龙脑树脂)各一两,并和以生漆。《墨经》说:“歙州李氏皆用大胶……若以漆和之,凡煤一斤,以生漆三钱,熟漆二钱,取清汁投胶中打之,匀和之如法。”在和胶时,廷珪首创分次和入的方法,《墨记》上说:“见廷珪一墨,曰臣廷珪‘四和墨’,则知对胶之法寓于此也。”在墨的配方中,除了上面提到过的之外,还别出心裁地加入麝香(这在韦诞制墨时就加用过)、樟脑、藤黄、犀角、巴豆等等。如此制出之墨,能够防腐,防蛀,芸香沁人。书写时流畅不滞,满纸溢香。其次,是制作精细,如以杵捣墨料来说,要求捣杵10万余次。如此配料精良,制作精细的廷珪墨,自然是优良上品。宋代书法家蔡襄就说:“廷珪墨为天下第一品。”(《墨史》)
关于李墨的精良,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记载。相传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李廷珪墨,有贵族偶误遗一丸于池中,疑为水所坏,因不复取。既逾月,临池饮,又坠一金器,乃令善水者取之,并得其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其人益宝藏之。”(宋范正敏《遯(即遁字)斋闻览》)。这是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可以说,李墨是在无意中,经过了类似今日称之为“破坏性试验”的检验。该墨虽经一个多月的浸泡,其“光色不变,表里如新”,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李墨质量的精良。当然,检验墨品的质量,还有其他一些标准。不过墨品的抗损性,也应当是墨品的重要质量标准之一。
又如李墨具有惊人的耐用性。《墨史》记载:“常侍徐铉为太简言,幼年尝得李超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与其弟锴共用之,日书不下5000字,凡十年乃尽。”徐铉、徐锴为五代宋初文学家,兄弟齐名,称“大小二徐”。粗略计算一下,以每日5000字计,十年中他们兄弟二人至少书写了近2000万字,这真是个天文数字。再有,据记载,李墨由于质地致密,“磨处边际有刃,可以裁纸”,甚至能“削木”。这也是李墨的奇异性能。
还有记载:宋初“平江南时,廷珪墨连载数艘输入内库,太宗赐近臣秘阁帖,皆用此墨。其后,建玉清昭应宫,至用以供漆饰。”另有一类似记载:“太祖下南唐,所得廷珪父子墨……作相国寺门楼,诏用黑漆,取墨于藏主,车载以给,皆廷珪父子之墨。”(均见《墨史》)这里指赵宋灭南唐时,掠得大量李墨,所以要舟载车装。这些珍贵的李墨,有些曾用来摹拓〔ta榻〕《阁帖》(《阁帖》即《淳化阁法帖》,拓时即用“澄心堂”纸与李廷珪墨);有些却用来漆饰大相国寺门楼及其他宫殿。此举虽暴殄〔tian 腆〕天物,但确证明了,李墨墨色不易脱落,色泽如漆,具有油饰的效果。
《墨史》中还记载:“……后王之子妇,蓐〔ru褥〕中血运危甚,医求古墨为药,因取一枚投烈火中,研末酒服即愈。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