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李墨徽墨
子欲各备产乳之用,乃尽取墨煅而分之,自是李氏墨世益少得。”这是远在1000年前,以李墨治疗产妇“产褥热”并获成功的一份珍贵处方,说明李墨有多么奇妙。关于古墨可以治病医疾,《神农本草经》中就说到了。在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第七卷上也有记载,墨“释名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又说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卒下血,醋磨服之”。中医的墨疗也是我们祖国宝贵的科学遗产。

    关于李墨,历史上还留下许多趣事。如《墨史》记载,宋仁宗晚年内宴群臣,与大臣们无拘束地谈笑,并亲自写了许多飞白体的书法,分送给大家。兴致到了高潮,便以香药与名墨赏赐给群臣。有一位大臣幸运得到一锭李超所制之墨,而君谟(即.蔡襄)得到李廷珪所制之墨。蔡襄看出那位大臣流露出不满足的样子,便附耳对其悄声说道:“想不想换一下?”,因为那位大臣只知道李廷珪墨宝贵,却不知道李超为何人,自以为以不知名的墨,换廷珪名墨,能占便宜,便立即交换了。等到宴会完毕,二人骑马从内门出皇宫,将分手时,蔡襄在马上忽然出人意料地对着那位大臣拱手行了一个长揖,并得意地说道:“你该不知道吧?廷珪只是李超的儿子……”。从这个故事中,也可看出当时李墨是多么名贵。

    《墨史》上还记载:“苏子瞻(即苏轼)云黄鲁直(即黄庭坚)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字,尝携古锦囊,满其中皆是物者。一日见过,探之,得承晏墨半挺,遂夺之。”这是说黄庭坚善书法,因为很有名,世上一些爱好者,争相以好纸好墨来求换其墨宝,他们常常带来盛满好纸好墨等物品的古色古香的囊袋。一日,苏见到一个锦囊,便伸手探取,一下得到半挺李承晏(李廷珪侄)的墨,于是情不自禁,急忙夺下。这说明到了宋代,李墨存留下来的不多了,因而苏见到后便立刻夺下。前后两则故事,同是酷爱李墨,不同是蔡为“巧取”,苏为“豪夺”。亦为墨林趣话。

    也是因为李墨名贵,自然就有好利者、好奇者进行模仿、伪造。《墨史》记载说:“世有好奇者,多借廷珪姓名,模仿形制以造之,有至好者,苟非素蓄之家,不能辨其墨。”这是说,世间有些好奇逞能者,模仿廷珪的墨形,假冒廷珪姓名(这里就是商标牌子)“以造之”,有的模仿者,技术高超“至好”,以致所仿造之墨,不是有素养的专家,尚不能辨认其墨真伪。有趣的是,《墨史》上还介绍了如何辨认印在墨挺背面,起着既是商标作用,又是防伪标志的“歙州李廷珪墨”几个字的方法,告诉这几个字的笔画,如何写法才“为真”。如说:“歙傍欠字之左足与州字之中或其李字之中画与子字之足贯,又与廷字壬之竖画,墨字右角贯视之,上下相通者为真。”这使我们从另一侧面,又看到李墨的名贵。

    由于李墨质佳,耗量自大,加上皇室挥霍,到了宋代,李墨已存剩不多。《墨史》说:“至宣和年,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熙宁间……禁中墨无廷珪成挺者。”当时真是“黄金易得,李墨难求”。廷珪本人所制之墨,虽“不可得”,但李墨世家一直从事墨业,其子孙“颇得家法”(《墨史》),看来也制出了有一定质量的墨。

    此外,如《墨经》上所说:“歙州又有耿仁、耿遂、遂之子文政、文寿,而耿德、耿盛皆其世家也。宣州则(有)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浩。”也就是说,当时歙、宣地区,除李墨世家之外,尚有耿墨世家、盛墨世家等。他们“制墨得李氏法”(《墨史》)。可以说,当时在歙州地区,已成为基础雄厚、人材众多的制墨专业区。为日后“徽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辖统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黟等六县。这一地区所生产的墨品,从此便都称为“徽墨”,这一年也就是“徽墨”定名之年。由于“徽墨”是从“李墨”发展而来,因此,从广义上说,“李墨”即是“徽墨”。

    李超、李廷珪父子,早年从易水之畔南迁歙州之丘,在长期的、艰苦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完善了松烟墨的制作工艺,并探索与发明桐油制墨技术,使南唐时期的“李墨”发展成为后来的“徽墨”,歙州即后来的徽州,也发展成为我国制墨业的圣地。李超、李廷珪,尤其是李廷珪的制墨技艺及制墨事业,在中国制墨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李廷珪是“徽墨”不祧之祖。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国家得到统一,经济经过一段时期的恢复,又重新繁荣起来。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考试制度得到完善,印刷技术有了突出的进步,出现了一个文化发展时期。与此相关的制墨业,自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徽墨”,一枝独秀,几乎统领了全国的制墨业,一统了天下墨品市场。

    宋代制墨业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油烟墨的创立。可以说,在我国制墨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从制墨史上,我们知道千百年来,制墨主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