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在汉代,制作上已有了较大进步,制墨业已初具规模,出现了许多名墨产地与制墨名匠。在名墨产地中,最著名的是隃〔yu于〕麋地区(今陕西省千阳县一带),元代伊世珍所撰的《琅环记》中说:“汉人有墨,名隃墨。”宋代晁贯之《墨经》说:“汉贵扶风隃麋终南山之松。”终南山又称南山,古代常代指秦岭山脉。《诗经》上说:“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可见这一带自古就生长茂密的松林。由于树龄古老,枝条中油脂含量高,极适于烧烟制墨,因此当时隃麋地区一带成为名墨产区是很自然的。除隃麋地区产墨外,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等地也都产墨。
隃麋地区所产之墨,因原料上乘,制作精良,当时已成为墨中佳品。《汉官仪》中有“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的记载。又据《文房四谱》上说:汉代“皇太子初拜,给香墨四丸。”这些说明了在汉代隃麋地区所产之墨,已经成为官府部门行政办事的必用物品,甚至还作为皇家的赏赐品。从记载上,我们还可以知道当时的墨已有了大枚、小枚的区分,并已出现了添加香料的高档墨。由于隃麋古时产墨,又最著名,因此“隃麋”也就成为墨的别名。后世制墨者,也多以“古隃麋”为墨名,以夸墨之名贵。
随着制墨业的发展,当时也出现了一些名墨工,如明代麻三衡所著的《墨志》上,就记载有田真等人。
汉代人工墨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生产规模不大,天然墨(主要是石墨)仍占较大比例。《文房四谱》上记载:“陆士龙与兄曰:一日上三台,得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今送二螺。”陆士龙即陆云,其兄为陆机,字士衡,二人同为西晋文学家,时称“二陆”。文中的“三台”是指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即文中“曹公”)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所建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并在冰井台藏储大量石墨。北魏地理学家郦〔li丽〕道元在《水经注》上对此更有详细记载:“邺都铜雀台北曰冰井台,高八尺,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
以上记载说明当时“可书”的石墨还在大量储存与使用。再有,从陆云送其兄陆机的石墨为“二螺”看,当时“螺”是墨的一种单位名称。唐代段公路所著《北户录》也记载有“南朝以墨为螺”。所以称为“螺”,可能是由于墨为螺状。历史上墨的单位名称也是多种多样,并不统一,有时也是交错并用。如上面已提到的就有丸、枚、螺等,历史上还出现过量、笏、挺ib.、锭、块等。
关于汉代墨的实物,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已有多次发现。1957年在一座汉墓中,曾出土有墨,“……成馒首形……手捏制作……”。1964年河南省陕县的汉墓中,出土了五块墨,出土时这些墨分别和削(书刀)、石板砚等文具放在一起。1973年在山西省浑源县的汉墓中,发现一块长2.5厘米的较完整的半圆锥形墨丸,这是出土的西汉墨丸中较大的一块。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市的一座汉墓中,也发现有五块碎墨。1983年在广东省广州市一座汉墓里,出土一些墨丸,每个直径为0.81—1.24厘米,均为圆饼形,看来是将糊状原料滴聚而成,墨丸质地细腻。这种墨丸不能执握,仍需用研石研磨。
人工墨的最初形状是粉状,使用时加以调和。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上说:“墨书墨也,从土从黑。”说明早期墨是土粉状的。随着制作与使用上的变化,墨形也有所改变。前面说了,秦墨和汉墨已有丸状、螺状,需用研石压磨,但有的汉墓中又有两头尖细、中间略粗、“握子”形状的墨出土。其表面尚有以手抟〔tuan团〕攥〔zuan钻〕的痕迹。这种墨可执握研磨,便于使用。这说明已开始出现直接研磨的墨。在一段时间里,使用研石与直接执握研磨两种形式同时并存,重叠出现,以后,研石才逐渐消失。随着历史的发展,墨形越来越丰富多彩,更加多样化与艺术化,明清时达到极致,如明代程君房、方于鲁等,所制之墨形制高达数百种之多,关于这些,后面还会说到。
在我国制墨史上,汉代是一个转折时期。这时期松烟墨大量出现,为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墨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前面说了,“汉贵扶风隃麋终南山之松”,《墨经》又说:“松烟之制尚矣”,说明松烟墨在汉代已经广泛使用。稍后的魏曹植也有诗曰:“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松烟所制之墨,色黑,质细,易磨,在“油烟”墨出现之前,松烟是我国人工制墨的主要原料。
前面介绍过的三国时代的韦诞,他不仅是制笔名手,同时也是制墨专家。元代文学家陆友的《墨史》上说:“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诏令诞题署以为永制,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纨〔wan丸〕素不妄下笔。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这是说,当时皇帝命韦诞题写榜额,但宫中所供笔墨,他认为都不合用。他说书法家蔡邕是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