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毛笔的发展
大的字体;也有写极小字的笔,“写小字,小如半麻粒许,瞬息而就,或于稻粒之上写七言诗一绝,分闲布白,历历可爱。”能在稻粒上书写一首七言诗,所用之笔当如何小巧,可以想见。从这条记载中,也可了解到,至少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微型书法艺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在宋代,除宣州外,其他一些地方也产良笔,如宣州之南的歙县、黟〔yi医〕县等地也有制笔能工巧匠。在歙州(今安徽省歙县、休宁、祁门以及江西省婺源等地)有吕道人,黄庭坚在《山谷笔说》中称赞他:“非为贫而作笔,故能工”。在黟州(今安徽省黟县)则有吕大渊,黄庭坚在《山谷笔说》中记载:“黟州吕大渊,悟韦仲将作笔法,为余作大小笔十余支,无不可人意。”从以上记载可知,他们都是制笔能手。还有汪伯立,也是宋代制笔名家,他制的笔,当时曾列为贡品,为“新安四宝”之一。新安为歙州、徽州所辖地区的别称,“新安四宝”指当时曾作为贡品的澄心堂纸、汪伯立笔、李廷珪墨和羊斗岭砚。

    除上述制笔名家外,钱塘程奕、绍兴屠希、常州许頔〔di 笛〕等也都是制笔行家。当时由于笔的需求量较大,许多地方都有制笔工匠,如像前面欧阳修诗中所说,“京师诸笔工”多如“衣缝虱”。

    宋笔的实物,现留存不多,1975年在江苏省金坛县一座南宋墓中,出土毛笔一支,杆长12厘米,笔头长2.8厘米,笔套长6厘米。总之,宋代制笔业空前繁荣,名家众多,在中国制笔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