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颜师古注)。这是一种笔头形似鸡距的锋短犀利的毛笔。白居易又说:“斯距也,如剑如戟,可击可搏……挫万物而人文成,草八行而鸟迹落。”是用“距”喻笔锋,进而言笔之良好。“不名鸡距,无以表入墨之功”,“亦在假名而善喻”。唐诗僧齐己对其也有“锋铓妙夺金鸡距”的诗句。
历史上,我国的“文房四宝”及其制作技术曾远传许多国家和地区。唐代来华的日本僧人(“遣唐僧”)就曾把一些文具带回国,同时也把制作文具的技术介绍回去。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日本奈良时代的一座古物库,在奈良东大寺佛殿的西北,存有万余件古代文物,其中许多是从中国传入的)收藏有唐代毛笔,其中有斑竹管的、象牙管的,也有斑竹镶象牙管的等等。随着唐王朝的强大,中华文化也传播到周围的许多地区和国家,如吐蕃〔bo播〕、朝鲜、日本等。毛笔与其他文具的外传,也促进了东方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北宋初期,继承了五代时期西蜀、南唐的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翰林图书院”,编刻了《淳化阁帖》。宋代还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科目。这些都对宋代书画艺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中国书画史上,宋代是一个极为重要和关键的时代。书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创作上对不同艺术效果的追求,都促进了制笔业的发展。
唐宋时期,宣州制笔能工巧匠很多,唐代宣城陈氏即为“作笔名家”。据宋代邵博撰《邵氏闻见后录》上记载:“宣城陈氏家传右军求笔帖,后世益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枝。”而最有名的则是诸葛氏家族。宋代叶梦得撰《石林避暑录话》上说:“歙〔she涉〕本不出笔,盖出于宣州,自唐惟诸葛一姓世传其业,……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诸葛氏以三副力守家法。”无心散卓大约为笔毫散立无柱。《笔史》引明代方以智《通雅》说:“笔有柱有被,有心有副。”看来诸葛家族“以三副力守家法”制出的“无心散卓笔”可能是一种杂以多种毫毛无柱散立之毛笔。这种新型毛笔出现,使传统的制笔技法为之一变。这种制笔技术又称“诸葛法”。南唐时诸葛笔已十分名贵,《笔史》引宋代陶榖《清异录》说:“……用宣城诸葛笔一支,酬以十金,号为‘翘轩宝帚’。”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唐代“天平笔”,可能就是一种“诸葛笔”。
宋代制笔业有更大发展,在笔的种类与制笔工艺各个方面都超过了前代,达到了新的水平。制笔中心宣州的制笔业更加繁荣,宣笔声誉益加高显。在宣州制笔业中,仍以诸葛氏最为显赫,这个在唐代就有盛名的家族世代相传,聚族为业,制笔技术不断提高。尤其诸葛高,褎〔you又〕然举首,成为宋代最著名的制笔高手,制作的“诸葛笔”备受青睐,常被作为馈赠友人的贵重礼品,朝野上下都以能获“诸葛笔”为幸事。
宋代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有诗文对其称颂。如文学家黄庭坚在《谢送宣城笔》中写道:“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luo罗阴〕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又如文学家梅尧臣有诗《次韵永叔试诸葛高笔戏书》曰:“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梅是宣城人,他曾将诸葛高所制之笔作为乡井珍品赠与文学家欧阳修,欧阳修非常高兴,赋诗《圣俞惠宣州笔戏书》,曰:“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价高乃费钱,用不过数日。岂如宣城毫,耐久仍可乞。”生动而具体地称颂了诸葛笔的质优价廉,经久耐用。
诸葛氏家族中除诸葛高以外,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诸葛方等也很有名。除诸葛家族外,宋代宣城地区还有其他一些制笔名家。如《笔史》上引《林逋集》说:“予顷得宛陵(宣城一笔者注)葛生所茹笔,……每用之,如挥百胜之师,横行于纸墨间,所向无所不如意。”《笔史》上又说“制笔谓之茹笔,盖言其含毫终日也。”
无心散卓笔的出现与流行,与当时书写方式改变有关。宋以前多是跪坐于席,低案悬腕书写,宜用坚挺笔毫。宋代高桌高椅日益普遍,再加上为表现书画上不同的艺术效果,促使笔毫的多样化。使笔毫向散毫、软熟、虚锋等多样化方面发展。
据《笔史》上介绍,自宋以来,出现多种笔毫,有兔毫、羊须、羊毛、青羊毛、黄羊毛、鹿毛、麝毛、狸毛、鼠须、虎仆毫(虎仆又称九节狸)、虎毛、丰狐毛(丰狐为大狐)、猩猩毛、狼尾、石鼠毛(即土鼠毛)、貂鼠毛、狨〔rong绒〕毛(即金丝猴毛)、獭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鼠尾等。除此之外,也有以植物为原料制成的笔,《笔史》介绍有荆笔、荻笔、竹丝笔、仙茅笔等。
宋代除有以上为绘写书画上不同要求而制作的不同笔毫品种外,在笔的大小上也出现了许多品种,还有为特殊需要而制的特种毛笔。据《文房四谱》记载,宋代制作的笔有“大笔如椽〔船〕者”,可用于书写非常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