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毛笔的发展
术繁荣,涌现众多书法家,著名的如曹喜、杜度、崔瑗、张艺、蔡邕等人。其中蔡邕在篆、隶上都很有成就,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最有名望。他曾以“八分书丹于碑”。前面说了,著名的《熹平石经》就是主要由他先书而后镌刻的。正是“象齿之管”“秋兔之ib.翰”,使这些书法家得以施展他们的才艺。

    总之,无论是汉代社会“以书取人”的风气,或是日常实用需要,或是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需求,都对制笔业在数量上与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也就促进了制笔技术的进步与生产规模的扩大。

    汉代以后,随着制笔业的发展,毛笔的制作已逐步趋于精良、完善,制作方法也日趋定型。自三国时代以后,制笔方法逐渐总结出来,《笔方》与《笔经》先后问世。《笔方》首见于北魏贾思勰〔xie协〕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书中介绍了三国魏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韦诞的《笔方》。据《三国志》记载,韦诞字仲将,曾任武都太守,善辞令,尤工书法。魏朝宝器题铭,皆诞所书,又善制笔与墨。据《齐民要术》介绍,《笔方》大致内容是,制笔先要用铁梳梳理兔毫和羊青毛(青羊即山羊,亦称斑羚),把不整齐不清洁的去掉,使其不弯不杂。梳好后各自分开,都用梳背用力拍整齐,毫尖和其上部都排扁,使之极均匀,极平整,“衣”排上羊青毛。然后将羊青毛编到兔毫头下二分左右,再合起来,排扁,卷起,卷到极圆。然后,用力压低,使齐整的羊青毛放在中央,叫做“笔柱”(也叫“墨池”、“承墨”)。又用兔毫青裹在羊青毛外,像做笔柱的方法,使中心齐,也使它平整均匀。用力压低,栽进笔管里。又说,宁可让长毛深深栽入笔管,笔宁可小不要大。这就是作笔的基本要点。

    《笔方》所介绍的制笔方法,又称“韦诞法”,前面提到的汉代“白马作”和“史虎作”笔,可能就是按“韦诞法”制造的。

    在传为王羲之所写的《笔经》上,介绍有另一种方法。大意说,选用北方赵国的兔毫,“惟有赵国毫中用”。因为那里的平原无杂草,只有细草,这样“兔肥而毫长可用”,并提出做笔须用秋兔,在仲秋取毫,因为八月寒暑调和,毫毛好用。秋兔夹脊上有两行毛最好。选取毫毛后,用纸裹好,浸泡以石灰汁,在小火上煮,让其小开微沸,以石灰之碱性去其油腻脂肪,成为现在所说的“熟毫”。然后“先用人发杪〔miao秒〕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cui 脆〕,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令净。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见”。意思是用人发数十根,搀杂青羊毛及兔毛,修整平齐后,以麻纸(麻纸遇水不膨胀)裹成柱状,在柱的表面包覆上一层薄薄的好毫毛,然后安装。安装时,要精心地去掉倒毛。又说笔锋应为九分长,笔管应为两握长,管形要圆正。笔制成后还要长时间汽蒸,然后用绳穿笔管,悬吊于水器上,经过一夜方可使用。

    由以上介绍,我们了解到,《笔方》、《笔经》分别记述了那时两种制笔方法。前者为分毫,有心,不裹纸;后者为杂毫,无心,裹麻纸。两书同为重要的古代制笔指南。

    这段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赞美毛笔和制笔的诗赋。如前所引西晋成公绥的《弃故笔赋》说:“采秋毫之颖芒,加胶漆之绸缪,结三束而五重,建犀角之元管,属象齿于纤锋。”西晋傅玄作《笔赋》,对笔描述道:“简修毫之奇兔,选珍皮之上翰,……嘉竹挺翠,彤管含丹……班匠竭巧,良工逞术。缠以素枲,纳以玄漆……柔不丝屈,刚不玉折。锋锷淋漓,芒跱〔zhi志〕针列。”大意都是说,制笔要选上好的毫料,优质的笔管,经良工巧制而成。笔毫刚柔适度,笔锋健利,如芒如针。他们还称颂笔作为书写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功用与意义。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在《笔赞》上说:“上古结绳,易以书契。经纬天地,错综群艺。日用不知,功盖万世。”上面提到的成公绥也说:“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毕具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也。”此外,南朝梁文学家庾肩吾在《谢赉〔lai赖〕铜砚笔格启》等作品中,对笔都有所称颂。

    唐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唐人对书法非常重视,设立了“书学”,作为六种最高学府中的一种,也把书法规定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书画的提倡与发展,自然促进了制笔业的发展。

    在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一带)已形成制笔中心,在我国制笔史上首次出现了专业产地。用宣州兔毫(配有鹿毫、羊毫)制作的紫毫笔称为“宣毫”,名扬全国。当时许多诗人写诗对其称颂。唐代诗人白居易有《紫毫笔》一首:“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唐代女诗人薛涛在其《十离诗》第二首《笔离手》中吟曰:“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唐代还有一种鸡距笔,白居易在《鸡距笔赋》中说:“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就足之中,奋发者利距;在毛之内,秀出者长毫。”距即鸡爪后的突出部分,“距,鸡附足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