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中铜盘二十面,小铜盘四十四面,一尺面铜叠八十面,小铜叠二百面,白藤簟盘十六领,五色藤簟六领。
此外香料类,有麝香二十剂,沉香、甲香、甘松香、龙脑香、安息香、栈香、零陵香、青木香、熏陆香共六百余斤,毕缽、诃黎勒、胡椒、阿魏、石蜜、蔗糖等五百余斤,蜂蜜十斛,甘蔗八十束。其他杂品,有青钱万贯,正炉钱万贯,紫边钱五千贯,罗幞头二十枚,麻鞋三十双。
准备完毕,军船满载人货,从扬州悄悄开航,是十二月下旬的月明之夜。
扬起船帆,沿江面下,到浪沟浦(江苏省太仓),月色殷红,风色渐紧,掀起大浪。船在海边泊了一夜,因靠岸时受猛浪冲撞,撞破了船头,进了海水。不得已,一百八十五人都离船登岸。不久,潮水又涨到岸上。荣睿、普照、思托三人把鉴真移在乌苉(芦苇)中,鉴真之外,所有的人全泡在水里。通夜寒风凛冽,水冷彻骨。
第二天风息了,修好了船,又重新下海,开到江苏海面的大板山(马鞍群岛之一),浪又大起来了,船无法靠岸,又开到下屿山停泊,在那里过了一个月。
又候到了顺风,船向桑石山(衢山群岛之一)开去,海浪大作,好容易开到桑石山,岸边散布石礁,无法靠船,又不得已后退,但退得又不顺利,船被海浪远远地冲到海心,一会儿又冲回岸边。费了好久时候,结果却坐了礁。船上人好容易有一半离了船,其余一半仍在船上,随船漂到岸边,船碰到岸边,船体断成了几截。
待天亮看时,船上货物全被海浪卷走了,既无食粮,又无饮水,人都站在危崖下的荒滩上,没法登陆。一百八十五人饥寒交迫,在一条狭窄的荒滩上整整过了三天。
三天后,风平浪息,头上望见一片蔚蓝的晴空,煦和的冬阳又光又亮,照着这群狼狈的难民。第四天夕暮,他们被渔船发见了,讨到了一些水米。
第五天夕暮,海上巡逻船来了,向他们问询之后,又开走了。以后又过三天,遭难的人望见一条官船来接。
他们从小岛荒滩移上官船,是从扬州出发后第四十天。一百八十五人坐在官船舱板上,好象逃出了鬼门关,默默无言,目光茫然地望着海面。船前是大小岛屿,多得简直不能叫人相信,海面很平静。正是这同一的大海,曾经把他们的船漂得象一块木片,最后打得粉碎,只剩下了人员漂流到海滩,其他一切全都席卷而去,可是现在,它已意想不到地平静下来了。船上大批货物,已经无影无踪,经卷、佛象、佛具、医药品,都一点也不剩地沉到海底去了。
普照想到,幸而没把业行的经卷带来,要是这次他也同行,则他在大陆上的三十年辛苦,要真正地泡在水里了。
荣睿移到官船后,对普照说:
“鉴真和尚并没有抛弃渡日的心愿,他现在好象要带我们到郧山阿育王寺去,让我们住在那里。他说,我们到了那边,再设法渡海吧。”
普照听了,多少有点惊异,刚刚给救到官船上,保住一命,马上就在想下次的渡海,在全船中,大概只有鉴真和荣睿两人吧。鉴真身披官船上给他的衣服,坐在靠近船头的舱板上,在他背后,坐着永远如影随形的祥彦、思托、道兴等几个人。鉴真之外,余人几乎都是半裸。正月下旬寒冷的海风,使他们一刻也不得安静。这官船满载一群半裸的难民,把他们运送到明州的海岸。
一百八十五人重新踏上大陆的土地。他们从扬州出发,下扬子江,在扬子江口马鞍群岛的几个小岛间白白地漂流了一番,然后,被官船救起,穿过舟山群岛,带到了杭州湾的一角。
他们在海边村子里过了几天。明州太守向朝廷请示安置他们的办法,还得等候上边的指令,过了约二十天才发表命令。大部分人员遣送回乡,单把十七位僧人收留在阿育王寺。
明州这个地方,几年以前还隶属越州,开元二十六年才成为独立的一州,下设郧山、奉化、慈谿、翁山四县。阿育王寺在郧山县治东五十里,是一座古刹。寺后是小山,寺境宽广,竹林茂密,过去曾有庄严的殿塔伽蓝。一百八十年前的建德五年,遭了火灾,现在的堂宇是后来重建的,小而荒凉,已不能想象过去的壮观,但关于这个古寺,还留下许多古老的传说。
这寺里有一座阿育王塔,阿育王寺就是因此得名的。有一个人人皆知的传说,佛灭后百年,阿育王役使鬼神,建塔八万四千座,这些塔都已埋在土中,现在寺里只有一座小塔,据说是八万四千塔中之一。
荣睿和普照都听到过这座塔的来源。晋泰始元年并州西河离石有一个刘萨诃,死后到阎王殿,因生前骑赤马,携黑犬,放苍鹰猎取禽兽,被定为现世罪,但命数末尽,判他回阳皈依佛法,找到阿育王塔。萨诃回阳间出家为僧,到郧山来找阿育王塔。深夜中闻地下有隐约的钟声,从地上掘下去,发现了宝塔,便建造了这座寺院。
塔高一尺四五寸,方约七寸,是一座小塔。普照几次到舍利殿观看这座塔,其中有一次是与思托同去的。思托时年二十一岁,是同行中最年幼的,他特别受鉴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