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总是有来有往的。在唐代,既有日本遣唐使和阿倍仲麻吕等留学生、学问僧的西来,又有中国聘日使和鉴真等高僧的东渡。阿倍仲麻吕和鉴真和尚一个为学习中国文化,一个为传播中国文化,都历尽曲折,最后埋骨异国,两人的动人事迹交相辉映,永远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鉴真(公元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人。14岁出家到扬州大云寺为僧。由于他勤学苦练,并得到名僧的指点与教诲,年轻时已成为佛门高徒,并赴洛阳、长安等地深造。鉴真从26岁开始在扬州大明寺讲授戒律(佛教约束教徒的条规)。据记载,他作为南方的授戒大师,曾先后举办戒律讲座130余次,听过他讲经和由他授戒的僧人竟达四万余人。他还组织僧人精心抄写经书33000多卷,参与设计建造寺院80余所,并经常扶病济贫,广施救助。鉴真和尚博学多才,德高望重,在中国以至日本都享有盛名。
当时日本虽也崇尚佛教,但佛教界律戒不兴,纲纪不正。因此日本元兴寺主持隆尊便向朝廷奏请聘唐朝高僧传授戒律。日本朝廷也正希望通过建立授戒制度,严格控制僧籍,便下令遣唐使团实行此事。733年随第10次遣唐使团来华的荣睿〔rui瑞〕和普照两位日本学问僧,就负有此项使命。他们先聘到洛阳福光寺僧人道璇和印度僧人菩提赴日,可是他们只能讲经不能授戒,所以必须再邀请一位中国高僧前去传戒弘法。742年,荣睿、普照到扬州大明寺邀聘誉满江南的鉴真和尚及其弟子东渡。两位日本和尚说:“佛法传到日本之后,虽初具规模,但还没有传法授戒的高僧。过去有位圣德太子说过二百年后佛教将大兴于日本,现在正是实行这句话的时候了,希望大和尚能够东渡弘法。”(《唐大和上东征传》)鉴真答道:“过去听说南岳惠恩禅师去世以后就托生为日本王子,兴隆佛法,济度众生。还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曾制千套袈裟分施我国僧人,并在袈裟上绣着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看来,日本的确是一个与佛法有缘的国家啊!”于是鉴真问众弟子谁愿去日本传法?弟子们害怕渡海风险,一时竟鸦雀无声,无人答应。鉴真和尚虽已过半百,却已下定东渡日本的决心,便毅然大声说道:“为了弘法传道,何惜身命!即使你们都不去,我也照样东渡。”师父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弟子们,祥彦、道航等21人表示愿意跟随师父赴日。然后他们就秘密造船并准备粮食、佛经、药品等物品。743年,鉴真一行正在准备出发之际,东渡计划却由于僧人如海向官府诬告而告夭折。.
743年年底,他们再次购买舟船粮物,从扬州启航。不料出航不久,即遇狂风,船只触礁而破,第二次东渡又遭失败。但鉴真并未气馁,一个月后就在当地修好破船重新出发。744年春,驶到舟山附近,船又遇风暴被撞碎,只得弃船登岸,饥渴三日,才得救济,第三次航行又受挫折。当地僧侣不愿鉴真再冒风浪之险,甚至请求地方官逮捕日本和尚荣睿。但是,这也没有动摇鉴真东渡的决心,在荣睿被释放后,他又派弟子去福州购船备粮。745年,鉴真一行在前往福州途中,又被地方官强制送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以受阻告终。
鉴真尽管四次东渡失败,受尽挫折,但仍矢志不渝。748年,他们又一次从扬州上船启航,先沿运河南下,到杭州湾出海。不幸,刚驶离舟山群岛,进入东海,就遇到了东北风,把他们吹向西南,经过14天惊涛骇浪的漂行,舟中淡水用尽,艰苦备尝,结果不仅没到达日本反而漂泊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振州(今崖县)。振州地方官派兵把鉴真迎入城内大云寺,住ib.了一年。以后,经万安州(今万宁)、崖州(今琼山),过琼州海峡;又在桂州(今桂林)、南海郡(今广州)逗留。途中日本学问僧荣睿因长年辛苦跋涉,不幸病逝于端州(今广东高要)。鉴真悲痛万分,由于历尽艰难又在南方长期感受暑热,以至忧劳成疾,眼睛发炎,终致双目失明。在江西,始终追随他的忠实弟子祥彦也因病去世,对于这位63岁的老人,又是个沉重打击。鉴真一行经九江、南京回到扬州,结束了近三年艰苦卓绝的曲折行程。
鉴真遭到五次失败,也没有动摇东渡的坚强意志。753年10月,日本第11次遣唐使团归国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备真备、大伴古麻吕和仕唐多年准备回国的阿倍仲麻吕一同来到扬州拜谒鉴真。藤原大使说:“我们早就知道大和尚曾经五次东渡去日本传教,实在钦佩之至,今天能见到大和尚容颜,真是荣幸。如果大和尚还有此愿,弟子等一行四艘船舶,食物行装具备,东渡非常方便。”这时鉴真虽已66岁高龄,而且双目失明,却毫不退缩,欣然同意搭乘遣唐使船东渡。四天后他们即从扬州搭船赴苏州,与遣唐使其余人员会合。这次随行的弟子和工匠等人共23人。带去的物品有如来、观世音等佛像八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七种,华严经等佛经84部300多卷,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真迹行书等字帖三种。临行前因怕被官府发觉而一度下船,直到启航前才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