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遣唐使团来到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也为日中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阿倍仲麻吕(公元698—770年),中国名字又称朝衡、晁衡,字巨卿或仲满。他出生在日本大和国十字郡一位官员阿倍船守之家,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716年被选拔为遣唐留学生,717年随第九次遣唐使入唐,同年10月到达唐都长安,时年19岁。当时中国正值唐玄宗开元盛世,社会安定,文化繁荣。长安人口号称百万,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都市之一,居住在长安的外国人达数千人之多,在国子监学习的各国留学生也经常有数百名,并受到唐廷优遇。阿倍仲麻吕与同来的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等日本留学生,通过专门接待外国人的机构鸿胪寺的安排,也进入中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学习期间一切费用都由中国政府提供。经过近10年的苦读钻研,阿倍不仅入了中国户籍,还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72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并出仕唐朝,担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掌校经史子集。这个职务使他能博览群书,还有机会接触唐朝君臣。由于阿倍仲麻吕德才兼备,诗文俱佳,唐玄宗李隆基对他十分器重,先后提升他任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等官职,经常在御前侍奉。阿倍仲麻吕在唐朝为官40多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最后埋骨唐土,被中日史籍引为美谈。
阿倍仲麻吕在堪称诗国的唐朝,与许多著名诗人名流交游,结下了深厚友谊。他本来就有很高的诗赋修养,又经常与唐人诗友唱和切磋,受到熏陶,诗艺更加精益求精。中日诗人之间留下了许多唱和赠答佳作。唐代诗人储光羲是其好友之一,曾在洛阳赋诗赞颂阿倍的人品才学。诗中写道:
万国朝天中(指中国),东隅道最长(指日本)。
吾生美无度(指晁衡),高驾仕春坊(指其职)。
诗人魏万也是他的知交,当魏万要回王屋山时,两人依依惜别,晁衡以自己从日本带来的裘服相赠。因此著名诗人李白在诗中描绘魏万:“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
734年,第10次遣唐使团在大使多治比广成的率领下完成任务准备归国时,照例要把随上次遣唐使留唐已经结业的留学生带回本国。与阿倍仲麻吕同来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等人都于此时回国。已经在中国度过17年生活的阿倍仲麻吕也十分怀念祖国和亲人,希望早日回国。但因他已在唐朝做官,便向唐玄宗提出东归省亲的请求。消息传出,他的中国诗友们依依不舍,纷纷赠诗告别。如秘书少监、诗人赵骅写了《送晁补阙归日本国诗》欢送他“东隅返故林”。同时也深深理解他思念故乡日本,又舍不得生活多年的中国的矛盾心理,这是只有知心朋友才能体察的内心活动。这首诗已成为赵骅传世的唯一作品。可是由于唐玄宗赏识晁衡的才华,竭力挽留,没有批准他回国。阿倍仲麻吕只得挥笔写了一首诗回赠他的朋友:
报恩无有日,归国定何年?
《古今和歌集》
抒发了他游子思故乡,忠孝难双全,归国遥无期的感慨。
752年,以藤原清河为大使,吉备真备为副使的第11次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唐玄宗命阿倍仲麻吕负责接待来客。吉备真备是他当年一起留唐的同学,久别重逢,当然格外亲切。阿倍以中国官员身分热情周到地款待他们,并奉玄宗之命引藤原等日本使臣参观珍藏九经三史的三教殿。753年,遣唐使团准备回国时,已经留学中国36年的阿倍仲麻吕再度奏请与使团一起归国。这次唐玄宗不忍再留,决定擢升他为秘书监兼卫尉卿,?以中国护送使的身份,陪送遣唐使一行回日本。中国友人们闻讯,同来欢送。在告别宴会上,诗人们纷纷赋诗留念。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与阿倍仲麻吕交情甚厚,听说他要回国,不禁心潮起伏,写出《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并序》这一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的长序洋洋洒洒600余字,首先追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赞扬日本“服圣人之训,有君子之风,正朔本乎夏时,衣裳同乎汉制”,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从无“尔虞我诈”之事。然后叙述阿倍仲麻吕少年留学唐朝,“名成太学,官至客卿”,并希望他回国后能“传道经于绝域之人”。王维虽然自己没去过日本,但在与阿倍仲麻吕等日本友人相交中了解到不少日本及海上情况,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描绘了遣唐使团船只渡海的壮丽图画。他在诗中写道: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当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万异域,音讯若为通。
表达了与阿倍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
诗人包佶也挥笔写了一首《送日本国聘贺使晁臣卿东归》的诗。把阿倍仲麻吕作为日本天皇的使者、唐玄宗的臣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