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 清代帝陵
    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代后期满人兴起于东北,建立政权,几个帝王和祖先的陵墓建在今辽宁省境内,统称“清初三陵”或“盛京三陵”。1644年入关以后,共有10帝,除末代皇帝宣统外,其他九个皇帝的陵墓分别建在河北省遵化县和易县。由于二陵东西各距京师100余公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初三陵中,皇太极的昭陵位于沈阳市北郊,努尔哈赤福陵位于沈阳市东郊,清远祖的永陵位于新宾县境内。这三个陵几经增修,仍然保存了原来的风格。它们与清东陵、清西陵不同,虽然在建筑上继承吸收了我国的传统风格技法,但在整体上突出地将陵区的自然风貌和东北地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相结合,外观和雕饰上与明清官式建筑也有不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陵区皆背山面河,周围林木葱郁,形势雄伟,幽静肃穆,风景宜人。三陵陵园大小结构略有不同,但总体形制是一致的。均坐北向南,平面为长方形,周围绕以砖砌缭墙。福陵、昭陵占地近20万平方米,永陵较小,仅1.2万平方米。陵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组成。前院南墙正中为正红门,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三间。门前两侧分列石狮、石牌坊、石华表和下马碑。门内砖铺参道,两侧立华表和石象生。昭陵石象生排列成梯形,利用透视错觉增加长度感。参道尽头建碑亭,内立“神功圣德碑”。院内东西两侧有茶膳房、齐班房、涤器房和省牲亭等。方城为城堡式,四角设角楼,南墙正中为隆恩门,上建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门楼。方城正中为隆恩殿,面阔三间。两侧有配殿,殿后有石柱门、石五供。北墙正中为券门,上建重檐歇山顶明楼,内立皇帝庙号谥号石碑。宝城平面呈圆形,地宫在宝城中间的宝顶下。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西北马兰峪的昌瑞山南麓。整个陵区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占地48平方公里。后龙为依山的绿化区。陵区内有帝陵五座,后陵四座,妃陵五座。陵区外还有王爷、皇太子、公主等园寝,共埋葬帝、后、妃、王、公主等160余人。布局以世祖顺治的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圣祖康熙的景陵和穆宗同治的惠陵,西边是高宗乾隆的裕陵和文宗咸丰的定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下。陵区面积225平方公里,有帝陵四座,后陵五座,妃陵三座,王、公主园寝四座,共埋葬帝、后、妃、王、公主等76人。布局以世宗雍正的泰陵为中心,西边有仁宗嘉庆的昌陵、显宗道光的慕陵,东边有德宗光绪的崇陵。其分布不如东陵整齐集中,陵间有小路相通。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共有千余间。

    我国历代大多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从商代后期至明代帝王陵墓都相对地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但清代帝陵却一反前代分成了东西两个陵区。清东陵陵址是顺治皇帝狩猎时亲自选定的,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为顺治帝建孝陵(图14)于昌瑞山下。后来康熙帝按照子随父葬的昭穆制度,葬在孝陵之东,到了雍正,才在易县另建陵域。按某些文献记载,他篡改康熙遗诏用不正当手段继承了皇位,心怀内疚,不愿葬在其父之旁,因而寻找各种借口另选陵址。但其子乾隆皇帝仍选址于东陵,并规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相间在东西两陵区选址建陵。实际上到了他的孙子道光皇帝就不照此办理了。这种维持了几千年的昭穆制度开始被打破了。

    

    图14 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孝陵平面图

    (采自《中国美术全集·陵墓篇》)

    清代改变了明代制度,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另建皇后陵寝和妃嫔园寝,形制与帝陵基本相同,但规格不同。帝、后陵寝以黄色琉璃瓦盖顶,妃、王园寝用绿色琉璃瓦盖顶,规模也较小。

    东陵和西陵的布局和规制仿照明十三陵的建制,皆背山临水、坐北朝南,陵区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为陵区的陵门和总神道,以及各陵的支神道,后面为陵园。另外,陵区建有行宫和喇嘛庙,为皇族祭陵时居住的地方和拜佛的场所。西陵陵区光绪年间从高碑店至良各庄修筑了一条窄轨铁路,供帝后谒陵时专用。

    陵门总神道上布列各种建筑物。从前到后为:石牌坊、大红门、大碑楼、石象生、龙凤门、神路桥、神道碑亭。神道路面砌条石和巨砖,分左、中、右三道,南端为大红门。东陵神道长约五公里,西陵神道长约2.5公里。大红门是主陵的大门,也是陵区的大门,砖石砌筑,单檐庑殿顶。门前的石牌坊为五门六柱单檐庑殿顶的石结构建筑。西陵石牌坊前设一座单路五孔桥,造型优美。门内东侧有更衣殿,为当时祭陵人换衣之所。迎面为重檐九脊的圣德神功碑楼,楼内立两通高大石碑,碑身为整块巨石雕成,重达数万斤。碑上分别用满汉两种文字铭刻主陵皇帝一生的功绩。碑楼外四隅各竖华表一个。神道绕过“影壁山”(西陵名蜘蛛山),再北为龙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