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 清代帝陵
门、三路三孔的神路桥(桥下为玉带河,又名龙须沟)和神道碑亭。碑楼与龙凤门之间神道两侧立石象生,东陵主神道有18对(其中有獬豸、马、象、狻猊〔suanni酸泥〕、麒麟、文臣、武将),西陵主神道有五对。龙凤门三间六柱三楼,用彩色琉璃砖瓦装饰龙凤花纹。北端神道碑亭内立石碑一通,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碑东为神厨库和省牲亭。东陵中的景陵、裕陵、定陵和西陵中的昌陵,各支神道的建制,与此大体相同,只是规模较小。

    陵寝四周绕以红墙,内分前后两部分,用宫墙隔开,象征前朝后寝。前朝正门为隆恩门,两侧为朝房和班房。中间为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后面是琉璃花门。隆恩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建在汉白玉石砌成的巨大基座上,前有月台,陈列铜制鼎、鹿、鹤,周围绕以汉白玉石栏杆。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两侧建有配殿。道光慕陵的隆恩殿别具一格,梁架全部用楠木建造,天花板上每一格都雕刻有龙,门、窗、梁枋、雀替也雕游龙和蟠龙,表面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造成一种“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慈禧皇后定东陵的隆恩殿是清陵中最辉煌的建筑。前面的栏杆雕龙凤呈祥图案,陛石透雕龙凤,龙在下、凤在上,生动传神,堪称杰作。墙体磨砖雕花,梁柱全部使用黄花梨木,殿内64根立柱上雕饰盘绕的半立体金龙。斗拱、梁枋、天花板上的彩绘及雕砖部位全部贴金,通体金碧辉煌,为其他陵寝宫殿所未见。后寝包括方城、宝城和地宫。方城平面呈方形,上建重檐歇山顶明楼,是全陵最高的建筑物。楼内竖立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的皇帝庙号陵名石碑。楼前陈列石五供。宝城中间为宝顶,下部是地宫所在。西陵中的慕陵则未建明楼和方城。

    乾隆裕陵地宫曾遭盗掘。地宫面积甚大,进深54米,总面积300多平方米。为拱券式结构,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前后分为三室(从前到后称明券、穿券、金券),共四道石门,前有墓道,平面呈主字形。门楼上雕出檐椽、瓦垅、吻兽。每扇石门浮雕一个菩萨立像。第一道门外两侧浮雕四大天王坐像,墓室内壁和券顶雕刻佛像、经文和与佛教有关的图案,石棺床四壁也雕佛经,棺椁内外则是雕漆经文。经文用梵文和藏文两种文字镌刻,共有梵文647字,藏文29000多字。经文字体端整,线条流畅,变化繁多,主次分明,充分反映了清代雕刻工艺的高度水平。

    清代陵园建筑用工用料之多,耗银数量之大,难以胜计。所用“金砖”均由江苏苏州烧造,澄浆长方形城砖则由山东临清烧制。北京琉璃厂设有御窑专烧琉璃瓦件。青白石料大部分产于北京房山县和昌平县境,至今遗留许多巨大的采石坑。木材绝大部分采自南方的闽、粤、江、浙、川、贵、滇等地。这些材料的烧制、开采、运输都需要千万人付出血汗甚至牺牲生命才能完成。

    清代设立了一整套机构对陵区进行严格管理。陵区设守陵大臣,并兼驻地总兵,人选在近支宗室、王公大臣中挑选,由宗人府提出,经皇帝批准。下辖内务、兵部、关防、礼部、工部、承办事务等衙门。兵部衙门统辖八旗兵、绿营兵,负责陵区的防卫、守护。关防衙门负责办理进入陵区人员的手续。礼部衙门负责祭陵和谒陵的礼仪安排。工部衙门负责工程维修。承办事务衙门负责向下传达使命。每座帝陵设立分支机构。整个陵区管理、保卫以及勤杂人员多达数千人。

    清末民初战乱频繁,清代诸陵内随葬的大量珍宝引起了军阀土匪的垂涎。1928年奉系军阀岳兆麟部下团长马福田率兵占据马兰峪,策划盗掘东陵宝物。驻地不远的反动军阀孙殿英打着剿匪的旗号,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率兵将马福田赶跑,进驻东陵。孙殿英亲自指挥以进行军事演习为名,赶走守陵人员,切断交通联络,于深夜用炸药炸开了乾隆裕陵和慈禧东陵的地宫,将陵内随葬的珍宝大部劫去,事后立刻开拔,逃之夭夭。其后当地地痞歹徒又进入地宫,寻捡剩下的珍宝,致使两陵被洗劫一空,损失惨重。东陵盗墓案暴露后,轰动中外。居住天津的溥仪多次致电蒋介石、阎锡山,要求严惩首犯孙殿英。由于孙殿英已将所盗宝物分别贿送当局要员得以逍遥法外,此案遂草草了之。1938年一些不法村民密谋策划又盗掘了西陵光绪皇帝及其宠妃珍妃的陵墓。

    除了地宫被盗以外,两陵中原存的金银器皿等御用珍品,也大多被盗窃,陵园建筑年久失修,更是残破不堪,陵区内的林木也被大量砍伐。当时驻防滦州的军阀唐之道,就将东陵200多年的古柏900多棵砍伐殆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东西陵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文物保管所,负责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大部分建筑逐步修复,现已对外开放,成为中外广大游客的观光访古胜地。

    表五 清东、西陵表

    孝陵世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陵名帝名生卒年在位年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