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唐代帝陵
突厥大将军史太奈、阿史那忠节等。

    献陵陪葬墓多在陵北和东北,和汉代陵墓相似。从昭陵开始,陪葬墓都在陵南和东南。关于陪葬墓的位置排列,历史上有“以文武分左右两列”的说法。但从昭陵可以确定墓主姓名的57座陪葬墓看,基本上是埋葬时间早者距陵近,时间晚者距陵远。

    陪葬墓依照死者的品级高低和嫡庶亲疏采用不同的形制。少数依山为陵,多数积土为坟。坟丘外形有覆斗形、圆锥形、山字形等。覆斗形的一般为皇室人物,周有围墙,南门建阙,阙南立石刻。圆锥形的数量最多,大小高低不同,葬者多为文武大臣,少数为皇族。山字形的仅有李靖和李勣两座,是仿照汉代卫青、霍去病的故事,为表彰他们的战功而修筑的。还有少数墓坟丘相连或无坟丘。有些陪葬墓前立碑和石刻。石刻种类、数量也因墓主地位不同而有差别,一般为石人、石羊、石虎和石柱。陪葬墓的墓室有单室和双室之分,规模大小也有区别。

    已发掘的18座陪葬墓都曾被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三彩陶俑、彩绘陶俑、彩绘贴金釉陶俑和瓷器等随葬品。昭陵陪葬墓郑仁泰和张士贵墓出土的彩绘陶俑群,品类多样,色彩鲜艳。有击鼓、吹笛、跳舞的,有骑马、牵马、牵驼的,表情、动作、服饰都雕塑得惟妙惟肖。陶俑中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和载运丝绸的骆驼,反映了边疆和内地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

    陪葬墓的墓室、甬道或墓道大多绘有壁画。壁画以表现贵族生活的人物画为主,颜色绚丽、布局严谨、题材多样。内容以出行、仪仗、畋猎、游乐、歌舞、伎乐、侍男、侍女为主,还有镇墓的青龙、白虎等。各墓中都有侍女图,侍女丰颊秀眉,神态各异,极富韵味。章怀太子墓共有壁画50多幅,面积达400平方米。墓道两侧的壁画内容有出行、马球、客使、仪仗等。马球图描绘20余骑争打马球的场面,画面尤为生动活泼。墓室内的壁画内容为宫廷行乐生活场景,有歌舞乐伎、观鸟捕蝉、出行、仪仗等,场面壮观,气势宏大。懿德太子墓的戟架和阙楼图,形象地显示了宫阙建筑的特点。这些壁画勾勒准确,形象生动,着色层次分明,显示了高度水平,为我国古代绘画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陪葬墓前的碑石和墓内出土的墓志有不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包括真、草、隶、篆各种书体,代表了整个唐代书法的不同流派和风格。

    

乾陵

    乾陵(图9)是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乾县城北梁山上?。高宗、武则天时期是唐朝政治、经济蓬勃发展的强盛时期,乾陵也是唐代诸陵中最有代表性和保存最好的一处。李治,公元649年即位,晚年多病,政令多出于武则天,公元683年,葬于乾陵。高宗死后,武则天先后废中宗、睿宗并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21年,公元705年死,临终遗嘱去皇帝尊号并合葬乾陵。

    

    图9 唐乾陵陵园及陪葬墓分布图

    (采自《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15)

    梁山海拔1049米,三峰耸立,北峰最高,为山陵主体,南部二峰东西对峙,成为山陵南端的天然门阙。陵园周围约40公里,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乾陵依山为陵,玄宫开凿在梁山主峰南面的山腰上。墓道全部开凿在石灰岩上,正南北向,呈斜坡状,全长约65米,外部宽3.87米,墓门外宽2.75米。墓道及墓门全部用石条封砌,石条长1.25米,共39层,估计整个墓道用石条2500多块。每层石条之间用细腰铁榫固定,接缝处用铁浆灌注,石条上再用夯土堆筑,异常坚固。这与《新唐书》、《唐会要》和《资治通鉴》中关于乾陵“玄宫以石为门,铁固其缝”等记载是一致的。不少石条上刻有工匠姓名,墓道两侧石墙上残存有壁画。?.

    乾陵陵园据《长安图志》记载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墙。通过调查已发现了内城基址。内城平面近方形,南墙、北墙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城基夯筑,宽2.1—2.5米。四面各开一门,形制相同,门址宽27米,门前左右对立一对阙。四角有角阙,阙址现存高度5.1—10米。南门内发现的建筑遗址有献殿及东西两厢的东、西阁。南门阙为三出阙形式,残高11—12米。基址在一个水平面上,用石条铺砌,阙台夯筑,外包砖墙,向上逐渐收分。

    南门外神道以南有鹊台和乳台遗址。鹊台是陵园的第一道门,在梁山南坡下,距内城南门约四公里,东西两阙相距100米,现存高9—10米,基部四周砌石条。乳台是陵园的第二道门,在内城正南司马道南端东西两侧的山峰上。两峰呈东北一西南方向,间距380米,海拔分别为944米和930米,形势极为壮观。乳台经考古发掘,也为三出阙形式。基址平面呈双重凸字形,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