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宽端向西,窄端向东,西台则相反。基座以石条平砌,面阔23米,最大进深12.85米,最小进深10.5米,高0.76米。基座以上的阙台,中心为坚实的夯土,四周以平砌的砖墙包裹,上下收分显著。基座宽端高、窄端低,呈三级台阶式,依此夯筑的阙台顶面也呈错落的三级台阶式。西乳台残高9.7米。东乳台顶部残留有部分铺地砖,通高14.4米,应是乳台的原高。乳台附近有残瓦,推测台上原有楼阁建筑。号墓为陵的李重润墓壁画中有一组三出阙建筑,形制与乳台的发现一致。从南门阙和乳台建筑推测,鹊台可能也是三出阙形式。三出阙建制始于太宗时期,应是帝王等级的标志。
乾陵的石刻是唐代诸陵中最多的,现有109件,主要集中在神道两侧。由南向北依次为华表、翼马、驼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10对,石碑两通,蕃酋61尊,皆东西对称布置,相距25米。华表是陵墓入口的标志,通高约八米,呈八面柱形,通体雕饰云纹、瑞兽和缠枝石榴花纹。翼马有卷云状双翼,作云雾中飞翔奔驰之状,石座上雕刻龙、獬豸〔xiezhi泄治〕、狮、象,或仰首怒吼,或张牙舞爪,或奔驰追逐。驼鸟昂首挺颈,作侍立状。翼马和驼鸟相距约230米,置于陵前,象征着多层警卫。石马上雕刻鞍、镫等马具,牵马人站在前侧。石人代表皇帝生前的侍卫,头戴束发冠,身穿宽袖长袍,腰系带,脚着靴,双手握剑,双目注视前方。石碑东西相距61米。东边的“无字碑”,通高约7.5米,宽2.1米,厚1.5米,系按武则天遗言而立,意思是自己的功过由后人来评价,故不刻文字。西边为“述圣纪碑”,通高约七米,平面方形,每边长1.86米。碑身分为五段,碑文刻于正面,计8000余字,并在字画上“填以金屑”。碑文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内容为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经考古发掘,碑原有碑亭。无字碑亭的基址为方形夯土台,面阔15.8米,进深15.55米,共九间,碑在中心。周围柱础为青石质,边长0.6—0.7米,中间有榫眼。碑亭四周有砖砌的散水。据《长安图志》记载,高宗殡葬时,我国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和邻近国家的特使共61人前来乾陵参加葬礼。为了纪念这件大事,唐中宗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刻石像立于陵前。东列29人,西列32人,皆穿窄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两手前拱作祈祷状。石人头部早年多被毁,只有西列两尊尚存头部,皆高鼻、深目,显然系西域或中亚人。石人背后刻有国名和官职、姓名,少数尚可辨认,有“木俱罕国主斯陁勒”、“于阗国尉迟璥”、“吐火罗王子羯达健”、“阿史那忠节”等七人。据考证这些国大多在今新疆境内。高宗、武则天时代唐代政权北控漠北,西辖葱岭,这些人往往既是本地区的酋王,又是唐朝中央政权任命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石刻正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写照。另外在内城四门外各置石狮一对,一般通高2.9米、宽1.16米,北门外残存有石马和控马者石像。
乾陵的陪葬墓文献记载不一。地面现存封土17座,分布在陵的南面和东南面。陪葬墓四周有园墙,面积大小不等,只设南门,门外立石刻。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墓规模较大,坟丘为覆斗式,陵园南北长256.5米,东西宽214米,四角有角楼。南门内有献殿,门外设一对夯土阙,阙以南依次布列石狮一对,石人二对,石华表一对。章怀太子李贤墓坟丘也为覆斗式,陵园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3米。南门阙以南只有石羊一对。1960年以后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中书令薛元超和燕国公李瑾行五座陪葬墓。墓均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墓室和甬道用砖砌筑,方砖墁地,室顶为穹隆顶。墓内绘有大量壁画。懿德太子墓道两则绘有城墙、阙楼、出行车马仪仗、侍卫武士、侍从文官等;章怀太子墓道两侧绘有出行图、马球图、客使图等,都属唐代壁画的精华。墓葬皆被盗,残存随葬品多为三彩俑、镇墓兽等陶器。
表二 唐代帝陵表
陵名 | 帝名 | 生卒年 | 在位年 | 位置 | 简况 |
---|
献陵 | 高祖李渊 | 566—635 | 618—626 | 三原县北20公里永和村 | 封土覆斗形,东西150米,南北120米,高20米。陵园东西781米,南北710米。现存石刻10余件,陪葬墓丘23座。 |
昭陵 | 太宗李世民 | 649 | 626—649 | 礼泉县东北22.5公里九嵕山 | 因山为陵。与长孙后合葬。现存石刻20余件,陪葬墓丘167座。 |
乾陵 | 高宗李治 | 628—683 | 649—683 | 乾县北6公里梁山 | 因山为陵。与武则天(624—705684—705在位)合葬。陵园周长5920米。现存石刻109件,陪葬墓丘17座。 |
定陵 | 中宗李显 | 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