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汉代帝陵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建都长安(今西安)。自高祖刘邦至平帝刘衎〔kan看〕共历11帝,建陵园11座。据文献记载: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开始营建陵园,此后的西汉各帝都在生前就为自己营造巨大的陵墓。从本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西汉诸陵进行了多次实地勘查,基本上确定了诸陵的方位和陵园的建制、布局。

    西汉11座帝陵(图4),分为南北两大陵区,分别位于汉长安城北的咸阳原和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杜东原。分布在咸阳原上的有九座,西自兴平县南位乡,东至高陵县马家湾乡,绵延50余公里,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区域。最东一区以高祖长陵为中心,西为惠帝安陵,东为景帝阳陵。最西的一区武帝茂陵在西,昭帝平陵在东。中部的一区,以元帝渭陵为中心,西为成帝延陵,东为哀帝义陵,西北为平帝康陵。最东一区是西汉最早的几个帝陵,位于汉长安城以北,与都城隔渭河相望。长陵南与长安城北面居中的安门大街正相对应。陵墓的排列,体现了古代左昭右穆制度,这一点对后世帝陵的排列产生了很大影响。白鹿原上为文帝霸陵和其母薄太后的南陵,杜东原上为宣帝杜陵。

    

    1.茂陵 2.平陵 3.延陵 4.康陵 5.渭陵 6.义陵 7.安陵 8.长陵9.阳陵 10.霸陵 11.杜陵

    图4 西汉帝陵分布示意图

    (采自《秦始皇兵马俑坑》,文物出版社)

    西汉初年高祖和吕后陵墓,在同一陵园内,此后,帝后的陵墓各自修筑方形陵园,陵园垣墙用夯土筑成,有的至今地面上还很清楚。帝陵陵园一般边长410—430米,墙基宽8—10米,据墙体收分推测,墙高约10米左右。后陵陵园一般边长330米,个别较大者边长近400米,墙基宽四米左右。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前立双阙,两侧建房屋。四座门的形制大小基本一致,据分析东门为正门。汉宣帝和孝宣王皇后陵园的东门门址经过发掘,中间为门楼,中央为通道,门两侧有左右塾,两翼有配廊。通道中间有门槛,门槛左右各有门墩一个,地面铺素面方砖。塾的四壁置壁柱。配廊中间有隔墙。塾与配廊前面均有檐廊,廊外地面用河卵石铺设规整的散水,用以承接雨水,保护地面。

    西汉帝陵和陵园的建筑布局受到都城建制的影响。大多数陵墓在陵区的南部,帝陵在西,后陵在东,这种布局和长安城内皇帝所居的未央宫在西南部、皇太后所居的长乐宫在东南部非常近似。陵墓居陵园中央,陵园四面各辟一门,正门在东,其形式和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前殿在宫城中央、四面各辟一宫门、东门为正门的布局也是非常相似的。

    陵墓构筑方式分为两类:一类为“凿山为藏”、不起坟丘,如霸陵。西汉诸侯王陵墓多采用这种形制,如已发掘的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山东曲阜西汉鲁王墓。后世帝陵有的也采用此制,如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另一类是“穿土为圹”,地面上夯筑起高大的坟丘。坟丘都作覆斗形,底部和顶部平面多为方形,少数为长方形。底部长宽约150—170米,高约20—30米,其中以茂陵坟丘最大。有的坟丘在靠近顶部时,四边内收形成二层台阶式。这种覆斗式坟丘外观似堂,汉代称“方上”,给人以壮观、坚固之感。《后汉书·礼仪志》注引《皇览》的记载:“汉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筑为方城。其中开四门、四通,足放六马。”经过钻探的杜陵,四面正中各有一条平面呈梯形的斜坡墓道,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填土均经夯筑。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厚葬最盛行的时期。《晋书·索琳传》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献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以节俭著称的汉文帝生前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实际上因山为陵的工程十分浩大,“发近县卒万六千人,发内史卒万五千人”(《史记·孝文本纪》),仅兵士就动用了三万余人。汉昭帝暴亡,由大司农田延年负责抢修陵墓,仅为运河沙就征用了长安附近的牛车三万辆。汉成帝为了修建陵邑,于鸿嘉元年(前公元20年)借口地势不利,将已营建16年之久的延陵作废,决定在长安东新丰县境内重建新陵,名昌陵。由于昌陵附近地势较低,积土为陵的工程十分浩大。“昌陵因卑为高,积土为山,……卒徒工庸以钜万数,至燃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价)。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汉书·陈汤传》)结果是数万名徒卒日夜劳作、经营五年仍未完工,只得停止,继续修建延陵。

    关于帝后合葬,《史记·外戚世家》集解引《关中记》载:“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侯皆如此。”根据调查,西汉11陵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