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是帝后合葬、同茔不同陵。长陵帝后共用一个陵园。自景帝阳陵开始,帝后各自建筑陵园。后陵多在帝陵之东,但也有少数例外,如茂陵李夫人、渭陵王皇后、安陵张皇后,或因死时未立后位,或因生前受贬。后陵坟丘的形状一般与帝陵相同,但规模较小,西汉晚期更为明显,这与当时后妃地位下降显然有关。
帝后陵的“玄宫”尚没有发掘的实例。但从文献记载结合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广阳顷王刘建夫妇墓等的发掘情况可以了解其概貌。刘胜夫妇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西南陵山上,凿山为藏,南北并列。刘胜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7.9米,结构仿生前宫室。甬道、耳室、中室内原建有瓦顶木结构房屋,甬道及南耳室内放置车六辆、马16匹。后室用石板建成石屋,内置棺椁,周围开凿一道回廊。刘胜夫妇均着以玉片、金丝编缀的金镂玉衣,属天子等级(图5)。刘建夫妇墓位于北京市西南大葆台。两墓东西并列,穿土为圹,上部封土连成高大坟丘。刘建墓(一号墓)墓道内随葬车三辆、马13匹。墓室南北长26.8米,宽21.2米,内设“黄肠题凑”。题凑用长条形柏木头向内层层垒砌,共30层,内部分为前室、后室和内回廊,又名“正藏”。其外以竖立的松木枋构成外回廊,宽3.6米,中间以竖立的木板隔为两重,前面有甬道,总称为“外藏椁”(图6)。
汉代厚葬之风甚盛,随葬品种类繁多,举凡生前所用物品无不具备。刘胜夫妇墓随葬品达4200多件,许多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帝后陵的随葬品自然更为珍奇华美、数量巨大。《汉书·贡禹传》载武帝死时“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yi意〕藏之”,“昭帝晏驾,光复行之”。其他各陵也应大体近似。
![]()
图5 刘胜墓平面剖面图
(采自《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
图6 北京大葆台一号墓墓室结构示意图
(采自《北京考古四十年》)
陵墓附近分布陪葬坑,有的则位于墓道以内。陪葬坑有的是砖砌墙壁,有的设枋木垒成的“椁箱”。坑内放置大量陪葬品,有金银珠宝、陶俑、明器,还有实用的车马、钱币、粮食等。长陵陪葬墓杨家湾汉墓的陪葬坑出土彩绘兵马俑、漆器、陶器等达2000余件。
阳陵的陪葬坑在王皇后陵正南300米处,已发现24个,占地面积96000平方米。坑作南北向的长条形和中字形,长度不等。东西共14行,行距20米,每行坑数不一,最少一个,最多六个。坑为地下隧道式,木框架结构。坑底横铺木板。两侧壁下设纵向的垫木,上立方柱,其间镶嵌枋板,并以榫卯套合。顶部先架枋木,再铺棚木。南北端有斜坡通道。坑内埋葬有木质彩绘车马和木俑、彩绘陶俑、彩绘陶动物模型,以及兵器、农具、工具、陶器等。陶俑两臂为木质。从残存痕迹观察,俑身原穿丝绸制作的战袍,外套木片制作的铠甲。
西汉帝陵的陵园旁边多建立寝园。园内以寝殿为中心,配以便殿等构成一组建筑群。寝殿陈设皇帝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神座),由宫人像生前一样侍奉。《后汉书·祭祀志》记载:“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当时还有“日祭于寝”的礼仪制度,说明秦汉时代的“寝”应是先秦墓上建“堂”的发展,已有用于祭祀的功能。便殿则是存放帝王生前衣物、葬仪用具,以及参与陵事活动和管理的官员办公、休息、宴饮的场所。西汉初帝陵寝殿大多建在陵园里,高祖和吕后陵的寝殿就在陵墓的一侧。大约从景帝开始,寝殿移到陵园以外,一般在帝陵东南,独立成园。目前尚存建筑遗迹的有景帝阳陵和武帝茂陵,均在陵园外东南方。而经过钻探和发掘的宣帝杜陵和王皇后的寝园均在陵园南侧。
杜陵寝园四周筑墙垣,北墙利用陵园南墙的一段。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南三面有门,内有寝殿和便殿两组建筑。寝殿在西部,为大型宫殿建筑,通宽13间,进深五间。壁柱下部置基石并箍以八角形鎏金铜锧〔zhi至〕,墙壁内抹糠泥,外涂白垩〔e饿〕,复施粉红色。殿堂四周建回廊,回廊外为卵石铺砌的散水。整座建筑显得庄重典雅,富丽堂皇。便殿在寝殿以东,是一组多功能的建筑群,由殿堂、院落和成套的房间组成,每套房屋间数不一,面积不等,布局结构各异,表明其作用不同。后陵寝园布局与帝陵相似,但规模较小。据《汉书·贡禹传》记载:武、昭、宣三帝陵园中奉陵宫人竟达数百人之多。这样的规模,绝不仅是一座殿堂所能容纳的。寝园南部有大面积建筑基址,大概是守陵宫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