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两周王陵
基本上沿用凤翔秦公墓,规模更加宏伟。对各陵园的墓主,研究者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四号陵园为昭襄王的陵墓,有人认为一号陵园为昭襄王的陵墓。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将来的考古发掘。

    

齐公和齐王陵墓

    周武王时封姜太公于齐,是当时一个较大的诸侯国,都营丘。《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约公元前9世纪中叶的西周晚期,齐献公由薄姑迁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历经春秋战国,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都于临淄达600余年。

    据对临淄故城及附近的调查、勘探,西周到春秋时期齐国国君的墓地在故城内东北部,已发现大中型墓20余座。其中一座已发掘,有一条墓道,平面呈甲字形。墓室四周用大石块砌筑成椁室,厚1.5—2.5米。墓的东、西、北三面有相连的殉马坑,已发掘部分殉马228匹,推测共有殉马约600匹。墓中随葬品已全部被盗,据马坑出土陶器判断,年代属春秋晚期。按文献记载,并结合其规模推测,该墓主人可能是齐景公。

    公元前386年田氏代替姜氏为齐侯,至公元前221年被秦所灭,共历八王。

    田齐王陵在山东省临淄故城东南约11.5公里的泰沂山脉东北麓,以北为广阔的鲁北平原。陵区范围约六平方公里,分布着坟丘20余座。其中两组尤其高大,南北相望,形制一致。组为四座并列,俗称四王冢;一组为两座并列,俗称二王冢。北魏时期的《水经注》认为是东周时期齐国国君墓,据考证应属战国时期田齐国君的陵墓。

    陵墓建在山岗上,以夯土构筑。下部陵台连成一体,平面长方形,似为三层台阶式,逐层收缩。陵台上分建坟丘,底部方形,上部圆形,高10余米。此外在“二王冢”和“四王冢”的西北和北面有五座坟丘,西南方的谷地和山坡上有八座坟丘,形制近似,仅大小不同。这些坟丘中相当一部分是两个并列成一组,其中一个较大、一个较小,应属于夫妻同茔不同穴的合葬。

    

赵王陵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自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迁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至公元前228年秦破邯郸,赵王迁投降并被流放于房陵(今湖北省房县),其间共有八王。关于赵王陵墓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赵王陵在河北省邯郸市西北20多公里的丘陵地带,分属邯郸市和永年县。现有坟丘七个,分成五组,其中两组各包括两个并列的坟丘,分别修筑在五个小山上,组成五个陵园。

    坟丘筑于山巅,以山为基,上筑“陵台”,规模宏大。台面平坦,呈南北长的二层台阶式,底边长181—340米,宽85—216米,四周经夯打加固。上部封土在台中部,底边长43—66米,宽30—47米,残高3—15米。各“陵台”东边有东西向的大路,应即神道。路呈斜坡状,宽61—78米,残长85—286米,边缘经夯筑,非常坚固。陵区内还发现一些中小型墓,有的有封土,有的不显封土,应属陪葬墓。

    三号陵陵后有两座陪葬墓。排列成品字形,三墓之间尚有一些不显封土的小墓。四周原有围墙,地下尚存夯土墙基,平面近方形,每边长约500米。其中西北的一座墓封土较小,上面散布有许多瓦片,早年似有木构建筑。1978年经过发掘。墓室东西两面有墓道,平面呈中字形。内有二重椁,外椁为石砌,内椁为木构。棺已不存,仅有红、黑两色的漆皮。西墓道有殉葬坑,内埋两个殉葬人,东墓道有车马坑,内殉两匹马。墓内几经盗掘,随葬品一无所存。从规模、殉人等分析,墓主人身份较高。

    陵区中的五个陵园,恰好与史书上没有记载葬地的五王(敬侯、成侯、惠文王、孝成王和悼襄王)相符,可能是他们的陵墓。其中两座陵园中有两个并列的坟丘,有可能是夫妻异穴合葬,也有可能是后世个别文献记载葬于常山和灵邱的肃侯与武灵王的陵墓。

    

魏王墓

    魏国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历六王,至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根据考古发现,魏王墓分布在黄河以北的河南辉县、汲县一带。lib?1950—1951年在河南辉县城东三公里的固围村,发掘了三座魏王及夫人墓。三座墓东西并列坐落在一片高地上,高地利用天然丘岗整修而成,东、北、南三面为断崖,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35米,高两米多,四边经版筑。另外高地南面0.5公里处有一座大墓,规模与此相当,西南一公里也有一座大墓。整个墓地的范围或应更广。

    三座大墓居中者较大,两侧较小,形制相同,应属魏国王室的异穴合葬墓。墓葬建造虽有先后,但布局规整,当是事前经过规划的。

    墓室南北两端有墓道,平面呈中字形,通长达150米以上,深15米以上。墓室平面长方形,底部平铺多层巨石,上面用枋木垒砌椁室。椁室底部用单层枋木铺排,四壁用枋木叠垒,厚达一米,顶部盖两层木板。周围用巨石砌墙,墙内填充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