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椁室以上填土夯实,椁室内置棺、椁,空间填木炭。木椁也用枋木构成,四壁和上下的枋木搭接处以榫卯相连。椁外涂黑漆、里面涂红漆。1号墓南墓道前端发现放置两辆马车的木室。
墓室上原建有瓦顶享堂类建筑,基址略大于墓圹。中间一座为七开间,基址方形,包括散水在内每边长27.5米。两侧的享堂较小,大概都是五开间。
这些墓早年都已被盗,仍出土了较多的随葬品。有仿铜陶列鼎九件,还有错金银马头形车辕饰,由五块白玉和两个鎏金兽头构成的大玉璜,包金镶银带钩和多件用固体还原法冶炼成的多种铁器。此外被盗卖到国外去的漆棺残片、夹纻〔zhu注〕大鉴、黄金饰物等据说即是2号墓出土的。
中山王墓
中山属白狄别种,春秋时称鲜虞。公元前5世纪初始称中山。公元前407年被晋所灭,至公元前388年复国并迁都灵寿,前296年又被赵国所灭。其间80余年共历五王,后二王一个死在齐国,一个被赵灭后送回老家肤施(今陕西延安),前三王的陵墓大概都在灵寿。
墓葬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城北约10公里、古灵寿城址的内外。墓地分为两处,一处在城西二公里的西灵山下。两座大墓东西并列,西侧1号墓已发掘,为中山王墓,年代约当公元前310年左右。另一处在城内西北部,地处东灵山下,由南向北排列三座大墓。南端6号墓已发掘,也是一座王墓。两座王陵上部都有夯筑的高大坟丘。附近有车马坑和陪葬墓等。
已发掘的1号和6号墓结构基本相同,坟丘上原有享堂类建筑。1号墓坟丘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92米,高约7.5米,呈三层台阶状。上部建筑基址可复原为周绕回廊、上覆瓦顶的三层台榭式建筑。墓南北有墓道,平面呈中字形,全长110米。墓室为长方形,南北长14.9米。椁壁石砌,葬具为四层套棺。椁室两侧有放置随葬品的东、西库。大墓以北两侧有陪葬墓,南面两侧各有一座车马坑,西侧有一座船坑。
1号墓出土的陵园兆域铜版上用金银镶嵌出中山王陵园的规划图。图上详注陵园各部位的尺度。图中长方形丘坪上整齐地排列五个享堂。居中为王堂,两侧为王后堂、哀后堂,两端为夫人堂,大小分为两个等级。丘坪之外绕以内宫墙和中宫墙。前侧正中有门直达王堂,后部两墙之间有四座方形的宫。图上王堂标注的尺度与1号墓上建筑址的尺度大体相符。这种以一个国君为中心的墓地布局与魏王墓、赵王陵基本一致。图上标注各墓所用的葬具大体分为三个等级。
两墓虽经盗扰,仍出土随葬品19000余件,主要发现于椁室两侧的库中,包括九鼎、四簋、编钟、编磬等成套铜、陶礼器、乐器和大量用具、装饰品。其中1号墓出土有长篇铭文的鼎、壶,记载了燕王哙禅位后引起内乱,中山乘机出兵伐燕夺得土地的事实,也反映了中山国的政治、文化状况。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铜灯和几件错金银动物形器座(神兽、牛、犀、虎、鹿等)制作精巧,造型逼真,艺术价值极高。
曾侯墓
据文献记载,东周时期的曾国在今山东峄县和河南睢县两地,随国在江汉地区。但江汉地区多次出土曾国铜器而未见随国铜器。1978年和1981年在湖北随州市西郊发现并发掘了两座战国时期曾侯国君的墓葬,其中1号墓主人为曾侯乙,引起人们对曾、随问题的关注。大部分学者认为曾即史籍上的随,是东周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汉水下游以东一带。该墓保存完好,出土遗物丰富,年代稍晚于公元前433年,是研究东周时期江南地区葬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墓地原是一个圆形大土坡,名叫“东团坡”,据推测原先应有较大的坟丘。墓室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形状不规整,面积220平方米,深约13米,无墓道。底部置木椁,周围填木炭,总计约12万斤,木炭上铺青膏泥,再上为经过夯打的填土。
椁室和墓室形状相同,分为东、西、北、中四室,由171根方木垒成,高三米以上,共用木料约380立方米。各室均为长方形,隔板下部有方形小洞相通。这种将椁室用隔板间隔出多室的结构是当时楚地大中型墓的普遍形式。二重木棺放置在东室,制作相当考究。外棺用青铜柱构成框架,其间嵌木板,四周有铜纽。棺内外髹漆,外绘彩色花纹及神兽、武士。随葬品置于北室和中室。东室和西室放置陪葬棺,21个陪葬人均为青少年女子。
此墓共出土随葬品10000多件。在各种青铜礼器中有“升鼎”九件,簋八件。还有全套编钟、编磬,钟64件(加上楚王所赠的一件镈〔bo驳〕钟共65件)、磬32件,较好地保持着原来的悬挂状况,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场面。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在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同一音列,中心部分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其他各种乐器品类众多,有些是失传多年的古乐器。所出的尊盘造型精巧、结构复杂,其透空附件部分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反映出早在先秦时期我国青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