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两周王陵
墓之间的排列有一定顺序。每个大墓的右前方均有一个平面呈凸字形或目字形的车马坑。在1号和2号的陵园中还发现许多小墓,推测是墓主人的陪葬墓或祭祀坑。

    1976年至1986年历时10年,发掘了规模最大的1号大墓。墓室四周有三层台阶,宽度二—六米,上下层相距5.3—7.6米。第三层中部为椁室,平面呈曲尺形,分为主副两部分。主椁室位于中部,东西长,南北狭。椁室四壁以双层枋木叠垒,首尾用榫卯结构衔接,椁底以双层枋木铺垫,椁上用三层枋木铺盖。南北向的枋木两端均有榫头伸出,组成长方形框式结构,外观如同长方体的木屋。这种框式结构应是后来“黄肠题凑”式椁室的前身。副椁室位于椁室西南,南北长,东西狭,四壁及底盖均为单层枋木叠筑,两端无榫头。两椁之间有小门相通。整个椁室属于三重椁结构。每根椁木长5.6—7.3米,重数百斤,经鉴定为清一色柏木。这种规格及用材按史籍记载为天子等级,属于对周礼的僭越。椁室周围填充厚3.3—3.8米的防潮木炭。1号墓因历史上曾多次盗扰,随葬品绝大多数无存,仍出土金、玉、铜、铁、石、陶、漆木等各类随葬品2000多件。一件石磬残块上刻有“龚(赵字乂换亘)〔yuan元〕是嗣高阳有灵”八字篆文。

    1号墓墓室的三层台上及墓道内共殉葬166人,均有棺,侧身屈肢跪卧。葬于椁室周围的72人,棺内有框架,外用枋木叠垒;靠近墓室四壁的94人棺作匣形,棺板极薄。从埋葬的位置和葬具的不同,分析他们的身份是不同的,有姬妾、近臣,也有家内奴隶。填土中发现人骨20具,有些是填土时埋葬的,有的则是大墓建造完成后又重新挖坑埋入的。这部分人的地位应当更为低下。《史记·秦本纪》记载:“武公(公元前697一前678年在位)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到了献公时(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才“止从死”,废除了落后的人殉制度。据石磬篆文推测,1号墓应为秦景公(公元前576—前537年在位)之墓。这个时期正当秦国奴隶制发展的时期,殉葬之多反映了这种历史现实。

    随着秦都的东迁,秦国君主的陵墓也向东转移。《史记·秦本纪》集解引《皇览》:“秦武王(公元前337—前309年在位)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正义引《括地志》:“秦悼武王(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也。”据考古调查确定,这两座陵墓在今咸阳市周陵乡的北塬上。现存覆斗形封土,高10余米,南北相距200余米。它们长期以来被误为是周文王和周武王陵,陵前尚存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墓碑。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秦的昭襄王(公元前306—前249年在位,陵名芷陵)和唐太后,孝文王(公元前250年在位,陵名寿陵)和华阳太后,庄襄王(公元前249—前248年在位,陵名阳陵)和帝太后以及宣太后、悼太子皆埋葬在芷阳,帝后均为合葬或会葬。因在雍城诸陵以东,总称为东陵。《汉书·萧何传》载:秦末召平曾任东陵侯,负责东陵陵园管理事务。

    按《汉书》、《水经注》等记载,秦芷阳县一说在灞河之东,一说在灞河之西。据考古调查发现,秦芷阳城遗址在灞河之东临潼县韩峪乡一带。1986年以来,在这一地区先后发现了四座陵园,从其出土文物和陵园建制判断应是秦东陵。

    已发现的四座陵园,分布在秦芷阳城东骊山西麓的山前冲积扇上,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均按自然地形布局。每座陵园周围均有隍壕设施,一号陵园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1800米,二号陵园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隍壕有的是利用自然沟壑,有的是人工开凿的,壁面用天然石块筑砌,既利于防洪排水,又起到围护陵园的作用。陵墓建在高丘之上,地面无封土。主墓平面形状有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三种。一号陵园主墓为两座并列的亚字形墓,二号陵园为一座中字形墓和三座甲字形墓,呈品字形排列。墓室基本都呈方形,如一号陵园和四号陵园的亚字形主墓,墓室大小基本相同,长宽皆为55—58米,深26米。亚字形的墓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其中东面墓道最长。中字形的墓东西各一条墓道,也是东墓道最长。东墓道是陵墓的主墓道,墓的方向应是坐西面东。墓道为斜坡状,平面均为里侧宽的梯形。大部分墓道的一侧挖建耳室,形制大小基本相同。

    陵园内建有礼制性的建筑,一号陵园陵旁有四处,二号、四号陵园各有一处,三号陵园有两处。据《后汉书·祭祀志》载:“秦始皇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这些建筑当属陵寝类建筑。

    陵园内有陪葬墓和陪葬坑。一号陵园有两处陪葬墓区。陪葬墓有甲字形墓,也有小型土坑墓。两个陪葬坑位于墓的前方,坑内有马骨、漆木痕迹等。二号陵园陪葬坑内曾出土过铜车构件和马饰。推测这类陪葬坑可能是埋葬车马的。

    东陵陵园建制,墓室构造,从葬车马坑的设置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