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两周王陵
西向东排列,未发现互相迭压或打破的情况。墓向一般头向北,殉葬坑在右,车马坑在左,这样的布置应是有意规划的。

    墓室都为南北长的长方形竖穴,墓室南北两面各有一条斜坡形墓道,整体平面呈中字形。椁的底部用圆木竖铺,四壁用稍加工的原木构成井字形。椁外有放置器物的夯土二层台。随葬品放置大多有一定位置:礼器在头部,车马器在足下,兵器在身侧,衣、甲、贝、玉在椁内和棺内。椁顶填土内多放置实用的车马器或车舆。

    墓地发现两组大墓,每组两个,东西并列,相距六米。右侧一座,规模较大,随葬器物也较丰富。据出土随葬品推断,墓主为男子,左侧墓主是女子,这种关系应属夫妻异穴合葬。

    

虢公墓

    虢国始封于西周初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虢有三处:一在今河南荥阳一带,称东虢;一在今山西平陆和河南陕县一带,称北虢;一在今陕西宝鸡一带,称西虢。

    1956—1957年在三门峡市(原陕县)的上村岭发现并发掘了虢国贵族墓地,年又在该墓地的北区进行第二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40多座和多座车马坑。墓地位于黄河南岸的高台地上,北面因受河水浸蚀,形成近百米高的深沟峭壁。墓地南边4.5公里处为北虢都城上阳,遗址尚存。墓地的时代最早可到西周晚期宣王、幽王时代,没有发现晚于东周早期的墓葬和随葬器物,和公元前655年灭虢的年代是相符的。

    已发掘国君墓两座,墓主一座为“虢季”,一座为“虢仲”;太子墓两座,墓主一座为“元徒”,一座为“车”。这些墓集中在墓地的北部,埋葬较分散,排列不很整齐,没有像晋侯墓那样两座并列成一组的现象。整个墓地没有发现早晚互相打破的情况,可见当时埋葬时有所规划。

    墓室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长5.3—5.8米,宽3.7—4.4米,深11—13米,没有墓道。墓室四壁平整光滑,表面均匀涂抹一层淡绿色的涂料。墓内填土均经夯打。葬具三重,有一椁二棺和二椁一棺两种。椁盖板四角放置圆形穿孔蚌饰,外棺上部有棺罩,棺罩上覆盖缀饰铜铃、铜鱼、陶珠、石贝等的织物。椁与外棺之间的底部铺一层席子。死者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向北。

    墓中随葬品极为丰富,且品类繁多。铜礼器放置在棺外西侧和北侧,棺外东侧和南侧主要放置兵器与车马器,玉器等装饰品则放置在棺内和棺盖上。铜礼器有鼎、簋、鬲、盨〔xu须〕、方壶、圆壶、簠〔fu府〕、豆、盘、尊、爵、觯等;乐器有编钟、编磬、钲〔zheng争〕等;兵器有戈、矛、镞。多件青铜礼器上铸有铭文,为识别墓主提供了可靠证据。随葬列鼎有七件一列和九件一列,规格相当周礼记载的天子和诸侯,可见僭越的现象在两周之际的虢国已经出现。随葬的动物形象玉器品类众多,造型生动,几乎包括了我国北温带地区所有的动物品种。覆盖于死者面部的缀玉面罩,以玉制品组合成面部形象,包括眉、目、鼻、口、耳、下颚、左右面颊、印堂等部位。这种面罩应即周礼记载的“幎〔mi密〕目”,反映了当时的丧葬礼俗,而且影响及于后世。虢季墓出土的一件玉茎铜柄铁剑,系用人工冶炼铁制作的,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实物。

    

秦公与秦王陵墓

    秦本为西陲小国,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始封为诸侯。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迁都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西南),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县武屯镇东北)。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又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秦建都于雍近300年,其间共有君主19人。这个时期秦公墓地在凤翔县南渭河北三畤〔zhi志〕原上,北距雍城10公里。陵区范围约21平方公里,外有一条壕沟(隍)围绕。陵区分为13个陵园,每个陵园均有隍壕围绕。隍宽一般三一四米,深2.7—3.5米。各隍总长达35公里以上。陵园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面积最小的约2.7万平方米,最大的达35万多平方米。每个陵园内有一个、两个或三个主墓,主墓在陵园的偏南部,一部分两侧用马蹄形的内隍围绕,构成双重隍壕。这里共发现大墓21座,而秦在建都雍城期间仅有19位王,有的墓可能是君夫人的墓。其中有三组两个中字形大墓共用一隍,两个墓中一个较大,一个较小,有的学者推测它们应是国君与夫人的异穴合葬墓。这些大墓地面上均无封土。37号墓的墓口两侧有河卵石平铺的散水,墓室正上面残存夯土基础。1号墓墓室上部残存一排柱洞,陵墓周围散布有各类瓦片。推测原来墓上应有覆瓦建筑,其形制功能应与殷墟妇好墓上的享堂类建筑近似。

    墓都为东西向,平面分为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和一条墓道的甲字形两种。中字形大墓共18座,墓室平面长方形,东西两面各有一条墓道,东墓道为主墓道。有的墓在东墓道开一个或两个耳室。其中1号墓规模最大,全长300米,总面积5334平方米。甲字形大墓共三座,墓室平面长方形,东面有一条墓道。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