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7—15米。南区有10座坟丘,封土较北区小。南北分为三排。北面一排五座,其中西面三座为一组,东面两座为一组;中间一排四座,分为两组;另有一座单独在西南角。封土全系夯筑,大小不一。就其组合排列情况看,至少有九组。每组都有一座较大。这些墓特别是北区的墓每排可能为一代燕王及后夫人的陵墓。
南区北排中间的一座已发掘。墓室为长方形,南北长10.4米,四壁夯筑后再用火烧加固。南北两端有略高于墓口的坑道,似为墓道。墓曾被盗,残存随葬的礼器、编钟,但无兵器、车马器。礼器均为陶质,形制完全模仿铜器,有九件列鼎一套,七件列鼎二套,簋八件一套,鼎簋数合乎文献所载的“王制”。
晋侯墓
周成王时(约公元前1054年),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叔虞子燮〔xie泻〕改国号为晋,称晋侯。自此之后至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前后立国600余年。《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括地志》认为在山西省翼城县西20里。史载晋曾多次迁都,且说法不一。今曲沃和翼城交界处的天马村和曲村之间有一处大型遗址,时代以西周时期为主。通过多次考古发掘,一些学者认为该遗址的时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晋献公八年(前668年)迁都于绛之前,晋国早期的都城就在此地。
自年至年在天马一曲村遗址东部发现了晋侯墓地并进行了五次发掘(图2)。墓地东西长约180米,南北长约140米,共发现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17座。其中16座墓葬分南北两排,每排八座,两座为一组,方向基本为南北向。这八组墓依时代从早至晚依次排列,连接紧密,并无空缺,当为依世系继承的八代晋侯。根据出土遗物判断,年代最早的墓相当于西周中期偏早阶段,即穆王前后;最晚的墓已入春秋时期。从出土铜器铭文中已经发现六位晋侯的名字,其中晋献侯苏的名字与《史记》记载一致。根据各组墓的先后顺序,结合《史记·晋世家》所载晋侯世系,可以确定八组墓的墓主为父子相承的八代晋侯,即:武侯、成侯、厉侯、靖侯、釐〔xi西〕侯(公元前840—823年在位)、献侯(公元前822—812年在位)、穆侯(公元前811—785年在位)、文侯(公元前780—746年在位)。
![]()
图2 晋侯墓地平面分布图
(采自《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年第7期)
每组墓的规模一个大,一个小。大者随葬器物中铜礼器多,鼎簋之数比小者高一个等级而且有武器、乐器。小者随葬器物中礼器少,不见武器和乐器,一般有大量玉石器。每墓只葬一人,皆仰身直肢。经过对可辨人骨的鉴定,较大墓为成年男性,较小墓为成年女性。这种关系应属夫妻异穴合葬。
墓室都为南北长的长方形竖穴,均有墓道。墓道有一条和二条两种,整体平面呈甲字和中字形。葬具有一椁一棺、一椁二棺和一椁三棺三种。椁室系在墓下组装而成,一般长四米,宽三米左右,高约两米。椁内壁悬挂有铜鱼、石鱼、铜铃、海贝等饰物。椁底下放置垫木,有的二根,有的三根。棺均髹〔xiu休〕漆并彩绘。多数墓的底部,椁顶和椁周填有木炭,有的墓还使用了积石。一部分墓葬内有葬车,多者七辆,少者一辆。葬车有的放在椁顶上或椁上填土之中,有的则放置在靠近墓室的墓道底部。
随葬品放在棺椁之间和墓主人身上。棺椁之间放礼器、乐器、武器和车马器等。青铜礼器多数放在头部,乐器一般放在足下,武器和车马器则无固定位置。墓主人身上主要随葬玉制的“覆面”、项链、耳环(玦)等。青铜礼器种类有鼎、簋、壶、鬲、爵、觯〔zhi至〕、盘、匜、尊、卣、甗〔yan演〕、方彝等。乐器有八枚一套编钟,还有石磬。各墓所出鼎均为列鼎,形制相同,大小相次。簋的形制、大小、纹饰相同。鼎和簋的数量组合是当时葬礼中贵族等级的主要标志。晋侯及其夫人的鼎簋组合主要有五鼎四簋,三鼎二簋两种,七鼎五簋仅有一座。
每组墓之东都有车马坑一座,最大的一座面积近300平方米,是现知西周时期最大的一座车马坑。南排西边两组还有陪葬墓和祭祀坑。陪葬墓每墓葬一人,均为女性。祭祀坑有的埋一马,有的埋一人,少数为空坑。埋马和人的坑内陈放有玉石器和辔饰等。
卫侯墓
周成王与周公旦平定武庚之乱后,大举分封诸侯,封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统治商都附近,是西周时期的一个重要藩国。
卫侯墓地在今河南省鹤壁市辛村东、淇水之滨,距朝歌约20公里。已发掘范围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发现大墓十余座,已发掘八座,大抵属公侯或君夫人墓。墓地年代自西周中晚期至东周初年。墓葬按早晚由北向南、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