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两周王陵
冢在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其冢民祀之不绝。”“景王(公元前544—520年在位)冢在洛阳太仓中。秦封吕不韦洛阳十万户,故大其城并围景王冢也。”集解又引宋衷曰:“威烈王(公元前425—402年在位)葬洛阳城中东北隅。”所记位置均在今洛阳市东的汉魏洛阳故城附近。

    1928年河南省洛阳汉魏故城内东北部金村有八座大墓被盗。据加拿大人怀履光《洛阳故城古墓考》一书介绍,这八座墓排列有序,分为南北两排,北排六座,南排二座。形制均为一个墓道,平面呈甲字形。其中五号墓墓口方形,长宽各约12米。墓道长约80米,宽约三米。木构椁室,周围积石积炭,墓底铺石板。椁室内壁漆成深棕色,顶部绘有图案并嵌有镶琉璃的圆形铜饰。椁室中置两重棺,棺的左侧和墓道与椁室之间陈放随葬品。墓道两侧有“马坑”,坑内出错金银车马器。

    这个墓地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漆器、银器等。其中错金银的鼎、敦、壶、镜等铜器,透雕镶嵌的璧、珮、带钩等玉器以及铜和银的人物像等制作极为精美,当属王室用器。许多铜器上铸刻铭文,作器者皆为周朝的宗室或大臣。其中最著名的为二套共14件的(厂下驫)〔biao标〕氏编钟和一对令狐君嗣子壶。前者铭文共65字,内容记载周威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进入长城事,可与古本竹书纪年相印证。后者为令狐氏后裔所作,年代约当公元前400年前后。其他有些器物时代则属战国晚期。汉魏故城在东周时为成周所在地。这处墓地很可能是周敬王迁成周后几代周王的墓。

    洛阳市王城东北隅发现四座较大的战国墓,东西排列,互相毗邻。形制均为一条墓道向南、平面呈甲字形的墓。其中二座已发掘。一号墓墓室口大底小,口部长10米,宽9.1米,近正方形。墓道为斜坡式,长约40米。墓内填土均经夯打。墓室及墓道壁上彩绘红、黑、黄、白四色组成的图案。木椁为长方形,椁底有垫木15根,椁外积石积炭,椁内置漆棺。墓内出土的一件石圭,上有墨书“天子”二字。在这四座墓以南,发现一个长方形车马坑,内埋一车、四马、一犬。此外,在王城东城垣内,还发现多座甲字形墓。其中一座墓的四壁经过整修,椁用圆木垒成,外有积石积炭,内有两重漆棺。随葬品中有铭刻“繁阳之金”的铜剑一件,字以红铜错镶。王城内发掘的几座甲字形墓,年代均属战国时期,可惜均被严重盗扰,随葬品残留不多。这些墓位于王城之内,排列有序,规模巨大,墓主身份决非一般贵族。据文献记载,战国时期居住在王城内的最高统治者是西周公。这些墓的主人应为西周公及其亲属。

    

燕侯与燕王墓

    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的始封地在何处,历史文献的记载众说纷纭。直至70年代,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和燕侯墓地的发现、发掘,才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燕侯墓地位于琉璃河遗址东部,西北为西周时期燕国都城遗址。在这里先后发掘过带一条墓道、两条墓道或四条墓道的大墓多座。这些大墓分布在约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排列则无一定规律。大型墓和部分中型墓有“车马坑”,多在主墓北面。有的整车平放,杀死的马放在车辕两侧;有的先将杀死的马排放坑底,再将拆开的车部件放置其上,车轮斜倚坑壁。1986年发掘的1193号墓,是最大的一座。墓室口大底小,口长7.68米,宽5.35米,四壁整齐。墓室的四角上各有一条墓道,均为斜坡式,长4.05—5.55米、宽一米左右。这种在四角开设墓道的形制在其他地方尚未发现过。椁用方木构筑,四壁由五一六块叠置,椁顶用13块覆盖,椁底用九块平铺。部分随葬品放在椁上,填土夯筑以前普遍盖有草席。该墓被盗,棺制不详,出土随葬品较少,重要的有漆盾和带铭文的铜罍〔lei垒〕、铜盉〔he禾〕。铭文明确记载了西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个国(族)一起划归燕侯管辖的史实。虽然学者对这些铭文中某些字句的释读和解释还不一致,但它确切无疑地说明这是一座西周初期的燕侯墓。墓地还出土带“匽(燕)侯”铭文的铜器多件,有的铭文记述燕侯赏赐下属奴隶、货贝。一件铜鼎记载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保召公贡献食物并受到赏赐,可与文献所载召公以长子封于燕,本人仍在宗周辅弼王室的史实相印证。琉璃河燕国墓地和城址的发现证明燕侯始封的都城就在这里。

    《水经注》记载燕昭王((前312—前279)时营建武阳(今河北省易县东南)作为下都,而据考古发现,营建时代可能更早。至公元前226年秦军占领下都,燕王喜逃奔辽东,其间各代燕王可能都葬于下都。

    燕王墓位于燕下都东城的西北角,分为南北两个墓区,中间被古河道和隔墙相隔。北区有13座坟丘,南北分作四排,排列井然有序。最北一排四座,东西分为两组;最南一排三座,中间一座较小,位置偏南;中间两排,每排三座,东西并列。比较大的六座长、宽约40—5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