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莱蒙托夫诗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童僧
    吃点蜜尝尝味道,我就可以死了。

    《撒母耳记》(上)

    



    在距今年头不多的从前,

    曾经坐落过一座修道院,

    在阿拉瓜和库拉两河合流,

    宛如姊妹般拥抱的地段。

    如今行人若置身于山外,

    残门的圆柱仍依稀可见,

    三五处塔楼犹自兀立,

    教堂的圆顶也映入眼帘。

    但修道院不再香烟缭绕,

    听不到僧人们深夜祈祷。

    只剩下一个白发老翁——

    半死不活的破寺看门人——

    虽已被活人和死神忘却,

    仍在扫除墓石上的飞尘,

    墓碑上记叙着往昔的荣耀——

    某某皇帝在某某年份,

    对自己的王冠感到厌倦,

    便把百姓交给俄罗斯人。

    ——

    上帝的恩泽降临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从此兴旺发达,

    像在自己花园怒放鲜花,

    在这友善的刺刀的屏障后,

    对来犯之敌不感到惧怕。

    



    有一天一个俄国的将军,

    从山里向梯弗里斯赶程,

    他带着一个俘获的孩子,

    小孩在半路上得了重病——

    受不了长途跋涉的苦辛。

    他看上去有六七岁光景。

    如山中羚羊,胆怯而粗野,

    又宛似芦苇,纤弱而柔韧。

    但他身上难耐的病痛,

    激起他先辈不屈的精神。

    他一直受着痛苦的折磨,

    可是从来不怨天尤人,

    嘴里没哼出过一声呻吟,

    他摇摇头不愿意再进食,

    安详地、高傲地静候死神。

    有一个僧人以慈悲为怀,

    把他收留在寺院里照看,

    病孩在四壁的保护下调养,

    友爱居然搭救他脱了险。

    他没有尝到童年的乐趣,

    起初见到人总是躲开,

    他望着东方,长吁短叹,

    孤独地、默默地徘徊,

    一种不可名状的乡愁,

    常常萦回在他的心头。

    后来他习惯于困居寺院。

    开始懂得了异邦的语言,

    神父便对他作过了洗礼,

    花花世界他还见所未见,

    却要在这似锦的年华里,

    就立下出家为僧的誓言。

    在一个秋夜他突然失踪,

    四周围环抱着崇山峻岭,

    山上布满了茂密的森林,

    一连三天去把他搜寻,

    结果仍不见他的踪影。

    在草原发现他已不省人事,

    重又把他抬回修道院;

    他面色苍白,瘦骨嶙峋,

    仿佛他经受长期劳累,

    忍饥挨饿或身患重病。

    左盘右问他拒不开口,

    朝朝暮暮他日见消瘦。

    眼看他死期已经快到;

    于是一个修道士走来,

    又是规劝,又是祷告,

    病人矜持地听完祈祷,

    强打起最后一点精神,

    欠身滔滔不绝地说道:

    



    “你来这里听我的忏悔,

    我感激你的一番美意,

    对人倾诉情怀总好些,

    能减轻我心头的积郁。

    不过我没有干过坏事,

    所以若了解我的作为,

    对你们没有多大益处。

    心事怎能用言语倾诉?

    我的命短,又身陷囹圄。

    我若能重新安排运命,

    定要用两次这样的生涯,

    换取那饱经忧患的一生。

    只有一个念头主宰我,

    一种激情,烈焰般的激情,

    它像条蛀虫孳生在我体内,

    咬碎了、烧焦了我的心灵。

    它曾经呼唤我那些幻想,

    从令人窒息的祈祷的禅堂,

    飞向忧患和搏斗的好地方,

    在那里,峭壁高耸入云,

    在那里,人们自由如鹰,

    我用泪水和忧思作代价,

    在沉沉黑夜培育了这激情,

    如今我对着苍天和大地,

    要高声把我这心迹披露,

    决不祈求上帝的宽恕。”

    



    “长老!我多次听人说起,

    是你救了我,我才免早亡,

    何必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