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书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宋初的著名书院
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再次赐书院“九经”及子、史等书。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敕西京重修,赐匾额改称“嵩阳书院”,王曾奏置院长,给田一顷供膳食。

    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书院废弛,更名为承天宫,仍为道教宫观。至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再次重修,又更名为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一直受到北宋朝廷的重视,两次赐书颁额,置院长,拨学田。据称嵩阳书院学田最多时达1750余亩。

    

    登封嵩阳书院门首(选自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

    嵩阳书院与道家道教有微妙的关系。原为道教太一宫旧址,附近有道教崇福宫相邻。金时又曾改为承天宫,仍为道教所有。从唐末五代直到宋初,佛教寺庙、道教宫观都曾成为儒学士子寄居读书、聚徒讲学之地。其间不少儒学士子与佛道僧众交往密切,不仅为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理学的萌芽和奠基提供了机遇。嵩阳书院在理学奠基时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不是偶然的。

    嵩阳书院与理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程颢、程颐兄弟二人曾居住在开封、洛阳、鸣皋镇,多次在嵩阳书院讲学。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程颐在国子监任职,曾到嵩阳书院讲学,他用理学的观点讲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并以四书作为门生的最基本的教材,他认为这四种书是探究孔子本意的最直接的资料。最后由朱熹编辑的《四书集注》,成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作。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程颐授通直郎分管崇福宫。崇福宫与嵩阳书院相邻,程颐再次到嵩阳书院讲授《周易传》,听者甚众。二程兄弟是理学四大流派濂、洛、关、闽中洛学的代表,嵩阳书院也一直被视为洛学产生和传播的基地。为纪念二程兄弟在书院讲学,嵩阳书院特建二程祠。清人汤斌在《嵩阳书院记》中称:“二程曾讲学于此,后人因建祠焉。”

    嵩阳书院地处中原大地,开封、洛阳曾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在南北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嵩阳书院也有重要作用和地位。

    

(5)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在湖南省衡阳北二里石鼓山回雁峰下。

    据史料记载,石鼓书院在石鼓山,旧为寻真观,为道教宫观。唐刺史齐映曾建合江亭于山之右麓。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士人李宽结庐读书其上。刺史吕温曾前往造访,有《同恭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诗》流传于世,收入《全唐诗》中。

    又据记载,李宽,即李宽中,唐代处士。元和年间,吕温被贬谪衡州刺史,以文学整顿吏治,性好游晏觞咏,风雅称盛。州城之外有石鼓山。自贞观初年,刺史宇文炫开东岩面溪,为眺望游览名地。李宽为山主,乃改道院为学舍。其后因之立学,祠先圣,乃招诸生,弦诵其中。

    元黄清老撰《石鼓学田记》一篇,文称:

    石鼓山,衡之附庸也。奇峰耸拔,中高而外秀。烝湘二水左右环之,既合,荡荡浩浩归于洞庭。书院当二流之交,回澜渟渊,远嶂森列,楼阁如在虚空中,盖湖南第一圣地也。唐元和间,州人李宽中结庐读书其上。(光绪《湖南通志》)

    石鼓书院正式创建于宋初。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年)李士真向郡守申请,在李宽中读书处创建书院。由唐时的李宽中秀才书院或李宽中书院正式定名为石鼓书院。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应集贤校理刘沅之请,赐书院额匾及学田。

    诗人范成大于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曾游石鼓山,作《衡山记》,将石鼓书院列为宋初四书院之一。记称:“始诸郡未命教时,天下有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乾隆《衡州府志》)这是最早的有关宋初有四大书院的说法。

    朱熹也写过一篇《衡州石鼓书院记》,称:“石鼓据烝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故有书院,起唐元和间,州人李宽之所为。”(《朱文公文集》)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也将石鼓书院与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

    近人陈登原先生在《国史旧闻》中称石鼓书院“创始最早,声名最广”,显然他是指石鼓书院及其前身李宽中秀才书院而言的。

    石鼓书院也与道家道教有着密切关系。李宽中秀才书院原为寻真观,后改道院为学舍,继而立学,招诸生弦诵其中。唐代吕温的题诗竟直称“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书院是由寻真观改建而成,或者书院就设在道观之中,为寻真观的一部分。可以想见,在唐宋之际,许多名山胜地,佛道寺观与儒学书院争相创建,香火缭绕与诗书讲诵交互争宠,形成特有的一大文化奇观,颇能发人深思!

    

(6)茅山书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