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书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宋初的著名书院
身为僧人所建,未免不符事实,有失公允。指出:

    予读此,甚善二僧之用心与予同。读者乃笑之,若谓此碑为不足存。嗟呼!白鹿洞诸书院,经近世诸大贤主张扶植,必推本其初,为何人所居,出何时之意,后虽有述,而始作之善不可没也。智璿若某二僧者,生于彼时,同时有位与力过二僧者何限!彼不为此举,而此为之,岂不可大嘉哉!独以其僧也,而今置之不道,其亦不得为公也已!(《巽斋文集》,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岳麓书院在早期曾与佛寺有着密切的关系,恰好说明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曾借鉴和吸收了佛寺的某些经验。这一史料得以保存并得到公正的评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引起书院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宋初,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彭城人刘嶅〔ao敖〕倡议在僧人原有书舍的基础上创建书院,由潭州知州朱洞和潭州通判孙逢吉率地方公众共成其事。建讲堂五间,斋舍52间,并建祭祀先师先贤的祠宇,集聚一批图书,广招生徒,开展讲学。形成了藏书、祭祀、讲学功能齐全的书院教育组织。据陈傅良《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称:自此数十载,“教化大洽,学者皆振振雅训,行艺修好,庶几乎古”(《止斋先生文集》,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其后,曾因热心书院教育的地方官员去职,其政“不嗣”,“弦歌绝音,俎豆无睹”,生徒逃逸,六籍散失,藏书、祭祀、讲学遂不能继,书院又陷于荒圮。

    咸平元年(公年)李允则知潭州,次年又着手修复岳麓书院,“敞门屋”,“揭书楼”,“辟水田”。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赐国子监印本“九经”于岳麓书院,并修孔子庙堂。选派行义著称的周式任山长,生徒达60余人。又寻到朱洞、孙逢吉的“故书”,改善和充实了藏书条件,岳麓书院又得新生。据王禹偁〔g撑〕记称:岳麓书院修复后,“使里人有必葺〔qi汽〕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小畜集》)。说明岳麓书院当时在弘扬和传播儒家文化,改善社会道德风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知州刘师道根据山长周式的请求,批准进一步扩充书院规模。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于便殿亲自召见山长周式,面授周式为国子监主簿之职。仍使其归掌岳麓书院,又因旧名“赐额”,“于是书院之称始闻天下”,登其堂受其教者,“相继不绝”,生徒达“数百人”。

    岳麓书院历经地方官员集公众之力多次修葺,又得到朝廷的支持,于是闻名天下,并发展成为湖湘一带的文化教育中心,被誉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湘之地历来人文荟萃,实得益于岳麓书院及由岳麓书院带动起来的湖南多所书院。

    

(3)应天府(睢阳)书院

    应天府(睢阳)书院,在河南商丘县西北隅。原为名儒戚同文的旧居。

    戚同文从师于名儒杨慤〔que却〕。杨慤长期在将军赵直家馆任教。杨慤去世后,戚同文继其事。赵直为感谢杨、戚师生,特加礼待,为筑室聚徒,奠定了应天府(睢阳)书院的初步基础。或者说,应天府(睢阳)书院是由私人家馆发展而成的。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应天府民曹诚出资300万钱,就戚同文旧学舍之地重建学舍,建屋150间,聚书1500册,广集生徒,讲学其中,声名弥盛。应天府将其事迹上奏朝廷。宋真宗诏令“以曹诚为府学教授”,“令同文孙舜宾主书院之事”,并赐应天府书院额。太常博士王渎掌其教,职方员外郎张吉甫领其纲。应天府书院正式得名。人称戚同文为睢阳先生,故应天府书院又被称为睢阳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应天府改为南京,应天府书院也改称南京学舍,或南京书院。

    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应天府知府、枢密直学士李及奏称:“本府书院,甚有学徒,自建都以来,文物尤甚”,“欲望于发解进士名额之外,呈请增解额三人”。这是书院单独申请参加科举考试报名资格的最早纪录。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南京应天府留守晏殊聘范仲淹掌教书院。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朝廷为应天府书院置讲授官一员。此职似为朝廷命官,应天府书院逐渐演变成官学。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南京留守夏竦〔song耸〕重修南京夫子庙,奏请改应天府书院为应天府学,拨官田40顷,以供束脩、膏火、修缮、祭祀之用。应天府书院正式变成了官学。

    应天府书院由私人家馆发展成私人讲学的书院,又逐步演变成为官学,这也是宋初书院发展的一种颇有代表性的形态。

    

(4)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南麓太室山下,原为道教太一宫旧址。五代后周时建书院,称太乙书院。

    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年)七月,赐“太室书院”额,并赐国子监印本“九经”藏于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