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书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宋初的著名书院
 茅山书院在浙江江宁府(今金坛县)三茅山后,也称金山书院。宋仁宗时处士侯遗所建,教授生徒,并供饮食,达10年有余。

    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王随知江宁府奏请于三茅斋粮庄田内拨田三顷,供书院赡用。王随死后,书院逐渐废弛,居空徒散,其地为道教崇禧观所占用。

    茅山书院在宋初很有影响。范成大在《衡山记》中将茅山(金山)书院与徂徕、石鼓、岳麓书院并列为天下四书院。

    南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漫塘刘宰别创于三角山,不久又废。

    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3年)知县孙子秀访茅山,因故址重建茅山书院,以待远方游学之士。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书院为豪门所夺。

    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迁至江宁府(今金坛县)南顾龙山麓。

    

(7)“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和安定、泰山、徂徕书院

    袁燮在《四明教授厅续壁记》中在列举了真宗、仁宗之际的白鹿洞、岳麓、嵩阳、茅山四书院之后称:“其卓然为师表者,若南都之戚氏(同文)、泰山之孙氏(复)、海陵之胡氏(瑗)、徂徕之石氏(介),集一时俊秀,相与讲学,涵养作成之功亦既深矣。”

    戚同文与睢阳书院前已述及。胡瑗、孙复、石介被称为“宋初三先生”。黄震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按语中赞称:“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

    胡瑗(公—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江苏如皋)人。因曾世居安定(陕西安定),人称安定先生。胡瑗幼年家境清贫,学习却刻苦努力,“七岁善属文,十三通五经,……家贫无以自给,往泰山,与孙明复、石守道同学,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洞中,不复展,恐扰心也。”(《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后从事私人讲学,“以经术讲授吴中”。先后受聘任苏州州学、湖州州学教授,创“苏湖教法”,首创分斋教学制度,倡通今博古、明体达用,以敦实学。胡瑗逝世后,在他“过化”之地,多有以安定命名的书院。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弟子孙觉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湖州创办的安定书院。

    孙复(公—1057年)字明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曾入范仲淹之门,任睢阳书院学职。后居泰山,与胡瑗、石介一起苦读讲学。石介并率弟子就学于孙复门下。孙复筑室于泰山之阳,聚书讲读。孙复自称:“予丁丑秋九月作堂于泰山之阳,明年春,堂既成,以是道处是堂,故命之曰信道堂。”不久信道堂并入岱庙,于是学舍北迁,重整院落,修葺房舍,扩建厅堂,规模空前。石介称此堂为泰山书院,并撰《泰山书院记》称:泰山先生“乃于泰山之阳起学舍斋堂,聚先圣之书满屋,与群弟子而居之”(《宋元学案·泰山学案》附石介《泰山书院记》)。

    石介(公元1005—1045年)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幼年笃志好学,清苦自甘,自强不息,名闻乡里。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登进士第,与欧阳修、蔡襄等同科,先后任职郓州、商丘等地,因父丧归里居徂徕山下,以《易》授徒于家中。曾请孙复来山东讲学,率诸弟子共师事之。徂徕山下石介读书讲学之处,称徂徕书院。范成大将徂徕书院列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近人陈登原称宋初有八大书院,泰山书院、徂徕书院均在其中。

    

(8)宋初三所家族式书院:东佳、华林、雷塘

    杨亿在《雷塘书院记》中称浔阳陈氏东佳书堂、豫章胡氏华林书堂和南康洪氏雷塘书堂为鼎峙江南东西两路的三大书院。

    东佳书堂也称陈氏书堂、义门书院,为江州陈氏家族所建。陈氏于唐僖宗时曾因数世义居得到旌表,南唐昇元间立为义门,宋初又受到褒赐。《陈氏家法三十三条》保留有关书堂、书屋的最早记载。家法规定:“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明者令修学,稽有学成者应举。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宾客寄止延待于彼,一一出东佳庄供应、周旋。”《湘山野录》载:“吴故国五世同居者十家,尤著者江州陈氏,……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表明家族设书堂,购置图书,设专人管理,并且对四方学子,诸宾客提供住宿膳食,无论夏冬,都由书堂负责,江南名士,多有来学者。南唐徐锴撰《陈氏书堂记》称:陈氏“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是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矣。”明代文德翼《求是堂集》载:江州陈氏经过世代积聚,至宋初,藏书、帖“号天下第一”。

    华林书堂也称华林书斋、华林书院。在江西省奉新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