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万里之州”的起伏变化
    这里的“万里之州”是用来比喻历史上所有形式的高层政区。高层政区指的是不直接统县的政区,在魏晋南北朝是州,在唐为道(方镇),在宋为路,在元明清为省。由于这级政区幅员最大,如果政区长官又兼有财政、军政大权,形成唐代藩镇那种“又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财赋,又有其甲兵”的状况,则分裂割据局面必然出现。因此这级政区是皇帝极不愿意设,又往往不得不设的政区。这级政区的有无、幅员的大小和界线的划定,就成为历代最高统治者最重视最关心的问题。就幅员而言,无论是州,是道,是路,是省,全都经历了由大变小的过程。

    

(1)州的幅员和数目

    州本来是水中高地的意思。战国时人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将天下划为九州,写成《尚书·禹贡》这篇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后来《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也都提出各自的九州区划。但这些区划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直到汉武帝时才真正把州当成监察区的名称。当时分全国为13刺史部和一个司隶校尉部,内中有11个刺史部以州为通名,如冀州刺史部(今河北西南大部、河南东北角)、豫州刺史部(今河南东南部、安徽淮北)等等,所以俗称13州。州名来自《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因这两篇都是儒家的经典。两篇著作的州名大部分相同而略有出入,正好提供了11个州名,其中《禹贡》有两个州,即雍州和梁州分别被改成凉州(今甘肃、青海东部,宁夏、陕西、内蒙古相邻地区)和益州(今四川大部、陕西南部、云南、贵州)。

    汉武帝时候的13州地域十分广阔,在北方略当今半省一省之地,在南方略当今两三省、三四省之地。这样的幅员被东汉大致继承下来,到汉末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

    三国时期,州的幅员和数目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有一点特别,魏、吴两国都设荆、扬二州(长江中下游及南岭以北地),但是魏之荆、扬二州只具象征性意义,仅占原州地域一小部分而已。直到西晋统一前后,州的数目逐渐增加到19州,幅员开始明显地缩小。尤其是西北的凉州,东北的幽州(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及辽东半岛、朝鲜北部),西南的益州,岭南的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中部)都因地域过于辽阔而?被分成两州或三州。西晋末年,幅员最大的荆、扬二州也分置出湘、江二州,形成各州幅员比较均衡的21州的局面。

    三国时人称州为“万里之州”,虽是以辖郡数目为说,但当时州的地域也确有地广万里者,如南方的荆、扬、益、交四州。西晋州幅员已大为缩减,东晋十六国以至南北朝以后,州的数目大幅度增加,幅员急剧减小,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如因人而设州,又有因侨置(为南迁的流民设置政区)需要而置州,还有就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使州处于割治无常的状态。如《宋书·何尚之传》载:“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扬州根本,委荆以阃外。至是并分(指两州各割一部分地置郢州),欲以削臣下之权,而荆、扬并因此虚耗。尚之建言复合二州,上不许。”不许的原因就是以巩固皇权为要务,而荆、扬二州经济是否受影响,倒在其次。

    南北朝后期,州的数目膨胀到二三百之多,州的幅员就只有数百里见方的狭小范围了。历代高层政区的变迁以州最为剧烈,所以到隋代就只好下降为统县政区,至元代,则更降至县级政区的水平了。

    

(2)道的幅员和数目

    州下降为统县政区后,新的地理区划又出现了。唐代的道代替州的地位,逐步变成为新的高层政区。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为10道,是纯粹以地理区划的面目出现的,但其中实际上已暗含有监察区的影子。

    汉唐疆域相仿,西汉置14部,而唐初只分10道,道的幅员远比汉的州部为大。在北方,唐河南道之大可包容汉代之豫、兖、青、徐诸州,河北道也能涵盖冀、幽二州。在南方,江南道则比荆州或扬州都要广袤。唐玄宗将10道析分为15道,成为正式的监察区。

    京畿道和都畿道的幅员很小,只有五六个府州的范围,是为着首都和陪都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真正因为地域广大而分道的只有江南与山南两道。南北朝以来南方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唐天宝元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南北户口之比已达4:5。所以江南道三分,而山南道两分,以适应监察事务繁重的需要(图10)。

    

    图10 唐代15道图

    唐代后期,道又称方镇,变成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其数目在四五十之间波动,每道辖三四州或十来州不等,大致与秦郡幅员有些相似。换句话说,小的方镇只相当于今天的十几县地,大的方镇则相当一省之地,如福建道、江南西道、岭南东道恰等于今天的福建省、江西省和未分海南省以前的广东省。元和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