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区数朝代 | 县级政区数 | 郡级政区数 | 平均每郡所辖县数 |
---|---|---|---|
西汉 | 1587 | 103 | 15.4 |
东汉 | 1180 | 105 | 11.2 |
三国 | 1190 | 158 | 7.5 |
西晋 | 1232 | 172 | 7.2 |
南北朝 | 1590 | 628 | 2.5 |
隋 | 1253 | 190 | 6.6 |
唐 | 1573 | 328 | 4.8 |
宋 | 1234 | 351 | 3.5 |
元 | 1324 | 319 | 4.2 |
明 | 1427 | 179 | 8.0 |
清 | 1549 | 276 | 5.6 从上表可以看出统县政区的幅员呈现出一波三折的变化。秦代以后,统县政区幅员直线下降,至南北朝末年达到最低点;隋代再次回升,但未达到西晋水平;之后又再度减缩,至宋代达到第二个波谷;元代以后又回升,至明代达到新的波峰;清代又开始下降,但仍比唐代为高。下面我们根据这些基本数字,再结合具体的实例作进一步说明。 东汉的郡比西汉的郡个别幅员有些减缩。如西汉会稽郡范围包括今苏南、浙江和福建,过于辽阔,东汉则分成吴郡与会稽两郡。但从总的方面看来,两汉郡的幅员相去不远。西汉每郡平均统县在15个以上,其中包含很大水份,这些水份是由于许多小侯国的存在造成的。例如西汉琅邪郡领有51县,是汉代领县最多的郡,其幅员实际并不大,不过只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一隅青岛、日照、诸城、海阳一带11—12个县市的范围而已,因为该郡51个属县当中,就有31个是幅员很小的侯国。 三国时期的总县数与东汉差不多,但郡国数增加了50%,的确表明郡国的幅员有很大幅度的下降,不过这种下降还带有经济开发日益深入的意义。尤其是东吴割据的东南地区,过去人口较少,经济不太发达,县的分布很稀,郡的幅员很大。汉末中原大乱,北方人口大量南来,政府又着意发展经济,以增强自身实力,相应也就增设许多新郡。如今江西地区,两汉都只设豫章一郡,到三国时已分为四郡。两晋时期郡国幅员与三国差别不大而略偏小。南北朝时期则主要是出于分官设职的需要,而把郡的幅员不断缩减,不全是以此来削弱郡太守的权力。 隋代虽大大扩展了郡的幅员,但仍不使其过大,比起西晋来仍略偏小。唐代更是有意减削统县政区——州的幅员。唐代设置正式政区的版图与汉代相去不远,而唐代州的总数竟是汉郡的三倍有余,说明平均唐代一个州的幅员只有汉郡的1/3。时人常称唐代的州为“十万户州”,其实这与千里之郡一样只是象征性的称呼。据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户口最盛时候的记录,七万户以上的州仅得36个;只占当时总州数的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