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武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北方民族武术
《金史·礼志》)。所谓射柳,是在马球场上插上两行柳枝,在离地面数寸处剥去柳枝皮,露出一段白色的枝干。先让一名骑手快速骑马作为前导,射手骑马随后,在疾驰中用无羽的横镞箭将柳枝射断,在断柳落地前接在手中,疾驰而去,这是第一等。射断了柳,但未能接住的,属二等;如果射断的是没有剥去皮的部位,或没有射断、没有射中,都算作失败。在射柳时,擂响战鼓,以助声势(《金史·礼志》)。1965年9月在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出土的北燕贵族冯弗的墓葬中,就有130余件皆为扁锋的横镞箭,且箭杆上缠有银丝,十分精致。在出土的辽墓中,也有横镞箭的出现,镞身扁平,就像一个倒置的等腰三角形,有的箭端刃线略呈弧形,为扇形铁簇。射柳活动一直延续到元、明和清代初期,清代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辽代文士也兼习骑射,如在辽兴宗重熙年间的文人蒲鲁考中进士后,辽兴宗帝对左右说,此人有这样好的文才,必定不能武事。没想到蒲鲁回答说,他自启蒙受教育以来,也兼习骑射,辽兴宗不大相信。后来蒲鲁随兴宗行猎,射出三箭,射中三只兔子,兴宗大为惊奇。(《辽史·蒲鲁传》)

    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是以摔跤、赛马和射箭为主要内容的祭天祈神的盛会,具有鲜明的崇武比武的特色,每年七八月举行。那达慕大会不仅是草原上牧民最重要的一项节日娱乐活动,同时是蒙古族武士们交流技艺的重要场合。那达慕大会获胜夺魁,是每一个蒙古族武士的梦想,激励着他们练武不辍。每年12月下旬,蒙古族还有“射草狗”的活动.?,集祭祀与练武为一体。用草扎成一个人和一只狗,以此为箭靶,供王公贵族用箭射,一直射到糜烂,然后以羊酒祭之(《元史·祭祀六》)。

    回族先民来自中亚、阿拉伯和波斯,历来有尚武的民风,清人郝遇材在《回回》一书中写道:“回回不仅能吃苦,更有尚武之风,善骑射、精狩猎,枪法、刀法均极精确。老少男子皆有此风,且多善拳术。”经过数百年的练拳习武,回族有内容丰富的武术,如“四路拳查密尔”、“鱼尾剑”、“穆斯林八卦太极拳”、“穆圣拳”、“穆林拳”、“单头子棍——何家棍”、“张家十三枪”等。特别是“回回十八肘”充分发挥了在贴身近战中“肘打”凶狠迅捷的特点。设计出了压天肘、顶天肘、撤地肘、横肘、坐盘托天肘、连环肘、仆地肘、横天肘等多种肘法。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中,就有一批武艺高强、骁勇善战的回族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