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武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武术功法

    柔功 中国武术的动作方向多变、线路复杂、腾挪翻闪、大开大合,对身体的柔韧性有极高的要求。关节、韧带僵硬,肌肉缺乏弹性的人难以进入武学的高妙之境。因此,古代武术家十分注意对身体柔韧的练习,将其作为习武者入门的基本功,称作“柔骨功”或“柔功”。柔功包括发展肩、腕、胸背、腰、腿、踝各个关节运动幅度和肌肉灵活性的功法。采用主动性或被动性的压、摆、牵、拉等,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像人们经常看到的习武者们练习的“压腿”、“下腰”、“劈叉”、“压肩”、“开胸”、“跪压”等方法都属于武术柔功。如明代的《武编》就指出在练习腿法时,先要踢开腿后再习练腿法。所谓踢开腿,就是发展腿部的柔韧性(《武编》前集卷五)。武术的柔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柔软、伸展,致使动作速度下降,而是在放松时,柔若无骨,发力时疾若闪电。因此柔功不光是静态的压拉,还包括大量动态的动转练习,如踢腿、摆腿、甩腰、抡臂等。

    由于关节的灵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柔功必须从幼年练起。

    自我保护功法 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古代武术的外功训练也是从强固自身开始的,首先要练的是抗击打能力,也就是“学打人,先习挨打”。古代武术家们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自我捶练方法,先练皮肉,进而练筋骨,将自己练得如同金石之身、钢铁之体一般的强壮。用器械对自身进行拍击是武术家自我保护功法的基本形式。用拍击器械对身体进行拍击,其实也是中国传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法,早在汉代马王堆的导引图中就有了用袋状物拍击身体之法。古代武术家将拍击法引入武术习练,对拍击的器械和效用进行了大胆的开发和实验,发展出了一系列“挨打”功法,用于拍打的器械也越来越多,如《易筋经》中提到的拍击器除石袋、铅屑袋外,还有石杵、木杵、木槌。在实际的运用中,还有使用砖和铁砖的。

    排打功一般是由习武者本人或其同伴,用拍击器械击打全身各部,从大小臂开始,继而大小腿,然后胸腹部,最后是背部。击打时要鼓气,击打间隔时吐气,早晚各排打一遍。随着习武者抗击打能力的提高,增加击打的力度,进而换用质地更坚实的击打器械,如石、铁等,最后甚至可以采用刀斧等锋利之物。

    与排打功练法相类似的有主练头部的“铁头功”,主练腹部的“铁牛功”,主练全身的“铁布衫”和“金钟罩”等。这些武术硬功练成后,常常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功效,如清代的少林武术家们“运气于筋肉,则脉络突起,筋如坚索,肉如韧革,刀击之不能伤也”(《清稗类钞》)。郑板桥也记载了湖北一个叫魏子兆的人学习了少林寺僧的练气运神之诀,练习了数年,“周身坚硬如铁,值运气时,气之所至,虽刀斧无能伤也。”(《郑板桥笔记》)

    进攻性功法 中国武术中有许多招势看起来简单平常,但却有令人惊奇的威力。在武术家们出手的刹那间,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头、肩、臂、肘、掌、拳、指、腿、膝、足等,似乎从血肉之躯的一部分突然化为犀利无比的刀剑或万钧之力的重锤,所向披靡,令人防不胜防,挥掌扬指之间,处处隐藏着杀机。中国古代武术有大量的各种专门功法来培养和提高身体整体及各个部位的攻击能力。这些功法除了少数是练阴柔之劲的外,多为外壮类型,以练阳刚之劲为主。虽然这些功有突出的动作性,重在练形练力,但在习练时仍然一时一刻也离不了意念、气息这些内功的辅助。这些功多利用外物进行练习,由于古代武术练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生活化,练功与日常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因此练功中使用的外物也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寻常之物。与前面说过的自我保护功法相同,这些攻击性功法的练习方法也不复杂,大都是一些十分简单的动作。但是,就是用这些毫不起眼的寻常之物和这些人人都会的简单动作,古代的武术家们以无忘无助的耐心,锲而不舍,练出一身的绝技。如明代武功练习采用的练习器械有木凳、石墩、糠袋、蒲团、木柱等。用放在地上的木凳练弹腿,一腿弹出,能将木凳踢得后退,而不翻倒为宜;用踢石墩练弹腿的劲力;用悬在梁上的糠袋或蒲团练蹬腿或踹腿的高度;用木柱练蹬腿或踹腿的劲力。(《武编》前集卷五)

    如练指力的“一指金刚法”不过是在平时行走之间用手指点击墙壁、树木,逐渐增加力量,久而久之,便有惊人的效果,据说“触木木可洞,触石石可碎”。再如练手臂打击力的基本功法“打纸墩”,是在结实的凳上放置一墩厚纸,配合步法,用拳、掌、指、肘以打、拍、插、切、削等各种手法反复击打,经年累月,功力自增。有几分神奇色彩的“一指禅”的练法,主要是在家里过道悬一铁锤,出出进进只要看到这个悬锤,就以食指或中指戳它一下,时间长了,一指便可将锤催动。还有练手指抓劲的“拔钉功”,是将大铁钉敲入厚厚的木板,然后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钉子一一拔出。此功练成后,在格斗中拿对方的穴位时,有无穷威力。

    轻功 武技高强的人,静止时,如深深扎根于地下的大树,坚如磐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