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武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武术功法
出版物大量涌现,其数量之多,超过了历代的总和。也是在这一时期,古代导引术在经历了宋元时期的低潮后,进入明代也掀起了一个高潮。

    内功主练精、气、神,强内固本,如洗髓经、易筋经等;外功主练身体之灵活、协调、力量和身手桩步,以提高自卫与攻击能力;硬功主练身体各部抗坚击硬之功力,如铁布衫、红砂掌、一指禅、上缶功、石柱功、排打功等;轻功主练轻身腾跃与超距之能,如跑墙游墙等;气功有养气与练气之分,养气功主要为坐禅等静功,以调息养神。练气即指武禅结合的动功,以活血助力。尽管功法各有所长,但是由于练功总的指导思想是强调整体,即内外合一,神形俱练,因此各种功夫在练法上也多有交叉,极少是纯粹练内或练外的。

    那么,古代的武术家是如何习武练功的呢?

    

(1) 内功

    内功的主要目的是养气和练气。养气以凝气清神,练气以运使气息,自由地调动气息,为练功服务,正如《少林拳术秘诀·气功阐微》所说:“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由于内功不是为了直接技击,而是强内固本,使习武者深含不露,沉着冷静,并可根据技击的需要,随意自如地调动气息,因此内功多采用静态的,或缓慢而简单的动态的功法,静中求动。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桩功 “要学拳,须站桩,欲习打,先练桩。”站桩功是武术内功的基本功法,“桩”的意思是比喻习练时像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后如桩一般坚实稳固。

    武术的桩功种类很多,各门各派武术多有自己的桩功,如八卦掌的八卦桩、虎坐桩、夹马桩,太极气功十三桩,少林拳的子午桩,形意拳的三才桩,峨眉十二桩,内家八桩(浑元八桩),醉拳的立桩,苗拳的箭桩和藏山桩,还有马步桩、丁步桩、虚步桩、三角桩、四平桩、七星桩、撑抱桩、伏虎桩、降龙桩等。这些以静态姿势为主的桩功桩势多样,神态各异,各有侧重,养气练气,练神练意,调身练力,从容不迫地为武术技击奠定基础。

    武术的桩功除了上述静态为主的形式外,还有各拳种用来练习基本身体姿势,在走动中练习的“行桩”(又叫“动桩”、“活桩”),行桩与武术技击有更为直接的关系,如通背六路行桩、落地梅花桩、醉拳的摆桩等。

    作为武术习练基本功法的桩功,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在清代中叶已有人将站桩功引入普通人的养生术中,但流行不广。

    易筋经 上文提到过的托名达摩,而实际上出现于明代后期的《易筋经》是武术功法的一部代表作,被少林武术家们奉为经典著作而流传开来。

    《易筋经》认为:“筋,人身之筋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筋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易筋经·上卷总论》)身体的种种病症,如病、瘦、痿、懈、亡等,都是由筋的不良状态,如弛、挛、靡、弱、缩而造成的。因此,需要将病弱之筋换为强健之筋,因为“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虽然,“筋”是外功练习的对象,但是,《易筋经》却从形神统一的观点出发,认为“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易筋经·膜论》),就是说,无形的练内与有形的练外是相辅相成的。

    于是,《易筋经》将练功分为三个层次,即练筋、练膜和练气。练筋必须练膜,练膜必须练气。从最难练习的练气入手,“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这样,气就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进而练筋,使筋舒、强、和、长、壮,最终练成“金石之体”。

    根据这种修炼理论,《易筋经》采取按摩、拍击与入静诱导和意守按摩、拍击部位相结合的功法,并辅之以服用补益气血的内壮药物和药浴,以取得内壮外勇的效果。

    《易筋经》还附有练功的12个术势,称为“易筋经十二图”,分别为韦驮献杵第一、二、三势、摘星换斗势、出爪亮翅势、倒拽九牛尾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和工尾势。

    

(2) 外功

    武术的主旨是防身健体.、击打格斗,因此骨骼是否强壮,筋腱是否柔韧,肌肉是否有力,皮肤是否坚韧,直接关系着在防守时能否抗打经摔,保护自己,在攻击时的擒打摔拿中能否攻坚打硬,克敌制胜。因此,古代武术家无不花费大量时间来练外功,丝毫不敢懈怠。武术中所有的绝招、险招、狠招无不与外功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武术家在实践中发展出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外功练法,化去一身的拙力,使身体刚坚而柔韧,劲力变化无穷,深不可测,同时在外功习练中引入调息运气、调动意念等内功,以意导气,以气催力,大大提高了外功的效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