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武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武术功法
稳如泰山。没有功夫的人就是来他三五个也不能使其动一丝一毫,而武术家们一旦动起来,却又轻灵得像一片羽毛,跑则疾如旋风,跃则飘如猿猱。古代武术家们轻捷的身手,在正史和野史中也时有记载。如东汉末期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的孙权命令威武中郎将贺齐征讨据守在丹阳林历山的陈仆、祖山。林历山山势险峻,壁如刀削,数月攻之不下。贺齐决定出奇兵,暗访到一个轻功高超的壮士,以铁戈为登山器具,在浓黑的夜色掩护下,在敌人意想不到的险峻处,登上山顶。继而,百余名军士拉着这位壮士放下的长长的布条,也登顶成功,鸣鼓吹号,就这样山上山下配合,大破敌军(《资治通鉴》卷六五)。唐人张鷟〔zhuo浊〕记录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柴绍有个弟弟有一身超人的轻功,纵身一跃,可轻盈盈地飞出去十多步之遥。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测验他的技能,命令他去取赵公长孙无忌的鞍辔,却又事先告诉无忌有人要来行窃,须小心在意。到了夜里,长孙无忌忽然看见一件东西像鸟一样飞入自己的宅内,一瞬间便割下双鞍逸去,追之不及。唐太宗又让此人去窃丹阳公主的镂金枕头,只见他飞身潜入公主的寝室,在公主脸上轻轻撒了一点土,乘公主一抬头的瞬间,用其他物件换去了这个镂金枕头,丹阳公主浑然不知,直至早晨才发觉。此人还曾穿着皮靴,不靠手攀引,走上砖城,直至女墙,又足踏佛殿柱,直上檐头,接着手抓椽子蜷身而上。翻越百尺楼阁,对他来说如履平地。唐太宗看后既感惊奇,又有几分畏惧,说:“此人不可留居京城。”(《朝野佥载》)

    宋人洪迈的笔下也有一个轻功非凡的人物杨宜中。一次,他与弟子们来到福州水西里中一座山下,此山壁立百丈,从来就没有人上去过。只见杨宜中用手提起衣服的下摆,就登上了峭壁,步履从容,似乎在平地上行走,弟子们大惊不已时,他已在山巅上笑着向山下招手。(《夷坚志》支戊卷)

    有的妇女的轻功也不让须眉。清代有一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子与一个小偷比赛“飞檐术”。只见这个小偷“向壁蹑足而上”,就像登梯子一样爬上墙顶,翻身跳下,颇为得意。不料这个女子竟嗤之以鼻,问道:“你的本事仅此而已?”小偷回答道:“这是飞檐走壁之术。”话声刚落,只见这个女子以比小偷迅捷得多的动作,蹑足而上,登上墙顶,接着又背贴墙壁,徐步而下。小偷大吃一惊。(《清稗类钞·技勇类》)

    古代的武术家究竟是怎样练出一双健腿利足,使他们跨壕越坡,如履平地,上墙过屋,转眼无踪,以至人们传说他们有飞檐走壁之能,平地升举之术?

    古代武术有一系列旨在练习身体轻捷的功法,称为“轻身术”。如先练负重在山路土岭上奔跑的“蹿纵术”,继而练习跑缸边,即习武者负重在盛满水的大缸沿上行走,逐渐减少缸里的水,一直练到能在空缸的缸沿上行走如飞的程度。接着,将缸换为盛铁砂的大簸箩,在簸箩沿上跑,逐渐减少簸箩中的铁砂,直到最后在空簸箩沿上跑。再如跳坑功,在腿上绑缚铅包,重的可达三斤,从浅坑里往上跃,逐渐增加坑的深度,直到三尺之深。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代时,河南、山东一带的孩子们就用这种方法练“飞檐走壁”。其他的练法还有跑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