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乱,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位于西部的秦国,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扫平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
推崇武力、靠打仗起家的秦王朝,在掌握了政权以后,准备从秦始皇开始,千秋万代把皇帝当下去,永享太平,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下令严禁民间操戈习武,以防止六国的残余力量和老百姓起来造反。秦始皇命令将散落在民间的兵器收集起来,全部销毁,浇铸成12个每个重24万斤的巨大铜人。秦始皇的这种做法,限制了武艺在民间的发展。但是,却促使以前与军事结合十分紧密的一些武艺,如手搏、角力,逐渐脱离了实战,发展成一种娱乐活动,叫做“角抵戏”,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将“讲武之礼,罢为角抵”。秦二世胡亥就很喜欢在宫中观看这种徒手搏斗的“角抵戏”。战火快烧到家门口了,他还津津有味地在甘泉宫里欣赏角抵戏。
军事武艺娱乐化,是武术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秦朝虽然没有像秦始皇所期待的那样千秋万代存在下去,相反,只持续了短短的15年,但是它为武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秦朝这种徒手格斗、以娱乐为目的的角抵戏,在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初期被视为玩物丧志,不利于社稷国祚,被汉高祖刘邦禁止过。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繁荣,角抵戏越来越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不仅成为汉皇室贵族们在饭余酒后喜爱观赏的一种表演,而且也是向四方来宾显示国力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国力强盛,再加上武帝本人特别欣赏这种活动,角抵戏迅速发展,表演的节目不断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汉代角抵戏后来发展成为包括歌舞、音乐、杂技、魔术等众多节目的一种综合性文艺大会演。每逢节日和外国贵宾来朝,就举行这种表演。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天,汉武帝盛会招待外国来宾,为显示国力,不仅请来宾们参观国家藏储的奇珍异宝,以“酒池肉林”款待,还为他们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角抵戏表演,方圆300里内的老百姓都赶来观赏,盛况空前,也是从这时开始,角抵戏的内容逐年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史记·大宛列传》、《汉书·武帝纪》)。汉元帝时(公元前48—前33年),角抵戏因耗资巨大又曾被禁止过(《汉.书·元帝纪》)。但是,不久便又恢复了。由于角抵戏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已经突破了“角抵”一词所能包含的范围,于是到了东汉(公元25—220年)人们就称它为“百戏”。在这种综合性的文艺大会演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仍然是徒手格斗的项目,如角抵,还有持兵器的表演,如“东海黄公”,就是很吸引人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取材于古时候的一个传说,东海郡(今山东剡城县)人氏黄公,年轻时擅长一些法术,有降龙伏虎的本事,经常身佩赤金刀,头扎绛色的绸带,表演一些非常吸引人的幻术。但是,后来,黄公年老体弱,再加上饮酒过度,功力大衰。秦朝末年,一只白虎在东海境内出现,黄公手提赤金刀前去杀虎,不料,法术失灵,反而丧身虎口。这个故事,成为汉代百戏中一个重要的表演内容,张衡的《西京赋》中也提到过。在节目表演中,化了妆的黄公,在器乐的伴奏声中挥舞宝剑,表演与老虎周旋、格斗的各种动作。但是,由于这种表演追求的是吸引观众兴趣的观赏性,这一部分内容越来越脱离武艺,从而走上戏剧化的道路。
手持兵器的舞蹈在秦末汉初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军队中的一种娱乐。公元前206年项羽的谋士范增为了除掉与项羽争天下的刘邦,在项羽招待刘邦的酒宴上,示意手下的战将项庄在席间刺杀刘邦。于是,项庄就以舞剑助兴为名,持剑舞向刘邦,准备在舞剑中找机会行刺。这时,同情刘邦的另一个楚军将领项伯见势不妙,借口一个人独舞不如双人对舞好看,也急忙拔出剑,跳入场中与项庄对舞起来,暗中用身体保护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就作为成语流传了下来。这说明在秦朝末年已经有了用兵器舞练的一些套路动作,这种套路不仅可以单人演练,也可以双人表演。项庄和项伯都是行伍中的战将,因此,他们的舞剑很可能是把自己所熟悉的战斗动作串在一起来表演的。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也可以看到以对打形式出现的各种较为复杂的武艺动作,如:弓步扎枪、跃步前刺、歇步架剑、弓步格挡等等(图2)。
在秦朝时,北方的匈奴族已经十分强大,不时南下侵袭。秦始皇不得不花费极大的力量修建万里长城。到了汉代,匈奴更成了边境上的主要威胁。匈奴以骑兵为主,灵活机动,常常来无影去无踪。为了对付这种高度机动性的军队,汉朝也发展起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骑兵交战以砍斫为主,很少有刺的动作。而剑在砍斫上远不如刀来得便当,于是,环柄刀代替了剑,使得剑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到了东汉末年,环柄刀几乎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中主要的短兵器。
剑在战场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击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