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前23ib.8年)还指出,身体强健的武勇之士,是让敌人日日担心、困顿衰竭的利器,应当大量地招纳这些人,磨砺他们,使他们为朝廷服务。(《荀子·王制》)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使得武器的质量大大提高。在春秋初期,铁的质量还很差,当时的兵器主要用青铜制成。青铜被誉为“美金”,而铁则被称为“恶金”,只适合做一些笨重的农具(《国语·齐语》)。但是,到了春秋末期,位于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已经可以制造铁剑了。当时有两个著名的制剑专家,一个叫欧冶子,一个叫干将,曾经为楚王造剑。他们选用茨山的矿石,冶炼成铁,锻制成三把铁剑,分别取名为龙渊、泰阿和工布(《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战国时铁制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考古研究表明,战国时期的铁兵器虽然还不能完全取代青铜兵器,但已占据主导地位。此时的兵器不仅种类大大增加,而且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铁兵器有刀、枪、剑、戟、矛、匕首、箭镞、铠甲、兜鍪〔mou谋,头的护具〕等。战国初期的青铜剑,质地很脆,而且剑身很短,全长只有50厘米左右,因为长剑在格斗中很容易折断。战国中期的铁剑,由于质地坚韧,长度增加了一倍多,而且非常锋利,可以刺透坚固的盔甲(《史记·苏秦列传》),战斗性能大大提高,成为近战格斗的重要武器。
车战向步战的转变,促进了短兵器战斗技术的发展。造工精良的铁剑的出现,为短兵相接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于是,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的剑成为军队中的主要短兵器。剑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史籍中也开始出现关于剑术家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越王勾践,曾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这个越女不仅剑术极精,而且还有一套理论。她说,剑术看起来似乎浅显而容易,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深邃而精妙,有门户的开合,阴阳的变化。用剑进行搏斗时,精神要充足,外表要沉稳,看上去安祥平和,像一个文静的少女,一经交手才知道凶猛如同恶虎。这样的剑术家可以以一当百,以百当万。(《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剑术不仅在春秋战国的战场上发挥着临阵杀敌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战国时出现了一些专门以击剑为生的剑客,这些人的行为举止、穿戴打扮都与常人不同。他们往往形容粗犷,不修胡须,头发蓬乱,帽子随随便便地扣在头上,穿着粗俗的短衣,目露凶光,不善言谈。不少国君都喜欢观看击剑,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前266年在位)是其中最着迷的一个。他养了3000多这样的剑客,把国家大事放到一边,一连三年,以观看击剑来取乐。战国时的击剑是一项非常残酷的体育娱乐,与古罗马的角斗差不多,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赵惠文王的剑客们一年就有100多人在剑下伤亡(《庄子·说剑》)。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临阵打仗,还是击剑娱乐,剑术的好坏都关系到格斗者的生死存亡,所以这时的剑术都是非常实用的实战技术,没有半点华而不实之处。在格斗时,往往先以假动作欺骗对手,等到对手开始动作,自己再动。不动则已,一动起来就疾如闪电,这样,虽然是后发制人,却往往抢在对手之前击中对手。(《庄子·说剑》)
步兵的近战格斗也促进了赤手空拳的肉搏技术。在武器损坏或失落时,徒手的拼搏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唯一手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了晋文公的一个梦,他梦见自己与楚成王搏斗,被楚成王压在下面。这虽然是一个梦,却反映了当时战斗中的实际状况。古代的徒手格斗有不同的名称,有“搏”、“相搏”、“角力”、“戏”、“批”、“手搏”等,是重要的军事训练内容之一。带兵打仗的将军们都有徒手格斗的本领。《春秋·僖公元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鲁国与莒〔ju举〕国打仗,鲁公子友率兵打败了莒军,擒获了莒军主将莒拿。战场上的胜利似乎未能使他完全得到满足,于是,公子友命令他的部下走开,自己与莒拿进行一对一的徒手搏斗。想不到莒拿手搏的技艺十分高超,公子友被他压在下面,急切之中,在部属的提醒下,公子友拔出名为“孟劳”的宝刀,刺死莒拿。这个故事说明,当时的手搏不是闹着玩的,一方被压倒在地,手搏并没有结束,大概是有受伤、甚至丢失性命的危险,公子友才不顾自己的名誉,违背手搏的规定,拔出刀的。当时的徒手搏斗,常用一些击人要害、置人于死地的手法。这时的手搏实际上是摔跤、拳击、擒拿等各种徒手格斗方式的综合。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形式的深刻变化,使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迅速丰富起来,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著作,如春秋时的《孙子兵法》、战国早期的《吴子兵法》、中期的《孙膑兵法》和后期的《尉缭子》。这些兵书不仅讲怎样带兵、打仗、布阵这些纯军事方面的问题,而且渗透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军事与哲学融为一体,这对后来中国武术与哲学的结合,形成中国独特的武术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是中国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